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特色风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因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壮族服饰色彩特征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

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

《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

”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

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

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

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

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

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

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

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

壮族服饰工艺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

色彩的审美功能不能不受到这种“理性”的重压,只能在缝隙中悄悄地表现自己。

然而作为色彩语言形式的色彩,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功能。

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

壮族妇女服色尽管多青、黑、蓝色,而在关键部位的其他装饰颜色的对比运用,就是基于审美的需要。

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众所周知,壮族妇女手织的壮锦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

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

达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

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就流行起来了。

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彩色凤凰帽。

传说为凤凰所赠,后人仿制而来。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明清地方志记载滇桂连接地带的壮族有沙人、上僚等支系。

而沙人又“以衣尚色分之”,有白沙人、黑沙人等《坛南通志》。

上僚有花上僚、白上僚、黑上僚之分,二支服色铃尚青黑,唯花上僚妇女“花绣短褐”(《普洱府志》),白上僚妇女裙幅左右镶以白布,裙脚束腰,正为白色人字形(《马关县志》)等。

以不同的服饰配色,标示个体所属的支系,使人一目了然。

壮族服饰的色彩语言,史是具有识别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群体的功能。

壮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无彩色系和青、蓝等深色系列为主,显示男子的粗犷、英勇和刚劲之气概。

与浓淡相济端庄大方的妇女服色有着明显的差异。

滇南元阳壮族上僚支系妇女婚前以绣花青布包头,婚后则改用镶有银泡的黑头帕缠头。

广西少钊我壮族妇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头,衣领镶红、绿绒线装饰边,婚后在衣袖上也加红、绿镶边,进入老年则穿全黑衣饰。

此外,龙胜壮族妇女小时候戴外婆所赠银饰小帽,成年后摘帽以白布扎头,老年又改用黑色扎头。

不同支系的壮族妇女随着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而改变衣着服饰的色彩,显示出色彩语言严格的社会约定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对服饰色彩语言有着潜意识的认可态度。

头饰文化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

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

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

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

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

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发式: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

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

花鞋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

鞋头有钩,象龙船。

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银饰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服饰历史清末以前在清朝末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

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

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

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

脚登圆口绣花鞋。

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

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

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

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清末民国以后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

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

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

脚穿土布鞋。

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

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

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凿齿文身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