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养殖企业标准化六化

奶牛养殖企业标准化六化

奶牛养殖企业标准化“六化”
从企业“六化”入手。

即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

奶牛标准化养殖,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达到“六化”,具体为:
1、品种良种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奶牛品种优秀,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其个体产奶量都要理想,都要达到最低目标产量。

第二,要求奶牛群的个体生产性能接近、体型一致,乳房、乳头发育良好,结构规整。

生产性能一致,便于统一调配饲料,统一管理;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大小、位置、分布等标准一致,便于机械化挤奶。

第三,奶牛群的品种良种化,还要有严格而规范的育种计划。

要在奶牛群体实施长期、系统地科学选育技术,才能使奶牛群得到整体的遗传改良。

2、养殖设施化就是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奶牛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齐全,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首先,奶牛场场址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第二,牛场功能区布局要合理,要符合牛群流转、生产规律,便于标准化
生产作业。

第三,牛舍的建设,根据机械化、标准化操作的要求进行设计、建造。

从奶牛舍的建造类型,到奶牛舍建造的基础、墙壁、屋顶、地面、牛床、牛舍门窗、卧栏及运动场与围栏、场内道路等的方方面面,都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设计、建造。

如奶牛场要采用TMR 饲喂模式,多采用双列对头式,中间为饲喂通道,其宽度要满足TMR 车顺利通行。

奶牛场标准化生产需要的配套设施主要有:
(1)电力:牛场电力负荷为2级(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并宜自备发电机组。

(2)道路:道路要通畅,与场外运输连接的主干道宽6 米;通往畜舍、干草库(棚)、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及化粪池等运输支干道宽3米。

运输饲料的道路与粪污道路要分开。

(3)用水:牛场内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保证每头奶牛每天的用水量300~500升。

(4)排水:场内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暗沟排放和三级沉淀系统。

(5)草料库:根据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条件,饲草贮存量应满足3~6 个月生产需要用量的要求,精饲料的贮存量应满足1~2个月生产用量的要求。

(6)青贮窖:青贮窖(池)要选择建在排水好,地下
水位低,防止倒塌和地下水渗入的地方。

墙壁要直而光滑,要有一定深度和斜度,坚固性好。

每次使用青贮窖前都要进行清扫、检查、消毒和修补。

青贮窖的容积应保证每头牛不少于7立方米。

(7)饲料加工车间:远离饲养区,配套的饲料加工设备应能满足牛场饲养的要求。

配备必要的草料粉碎机、饲料混合机械。

(8)消防设施:应采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设施。

各牛舍的防火间距为12 米,草垛与牛舍及其他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0 米,且不在同一主导风向上。

草料库、加工车间20 米以内分别设置消火栓,可设置专用的消防泵与消防水池及相应的消防设施。

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应确保场内道路与场外公路畅通。

(9)牛粪堆放和处理设施:粪便的贮存与处理应有专门的场地,必要时用硬化地面。

牛粪的堆放和处理位置必须远离各类功能地表水体(距离不得小于400 米),并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奶牛场要实现标准化规模生产,相关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配套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包括:机器挤奶系统、TMR 搅拌车、青贮自动取料车、拖拉机或自动清粪装置、自动饮水装置、牛体自动刷体机、防暑降温设备如风扇、铲车、精料加工机
械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这些生产设备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如1台TMR 车可以替代20~30 人的工作;一台铲车可以轻松完成千头规模奶牛的清粪工作。

这是实现奶牛场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支撑。

3、“生产规范化”,就是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奶牛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奶牛标准化饲养的管理规程,主要包括奶牛各个阶段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奶牛育种操作流程、奶牛挤奶操作规程、实验室操作流程、兽医操作规程等。

3.1 奶牛各个阶段饲养管理,要按照每个阶段生理特点和管理要求,科学饲料配方,合理计划和安排好每天饲喂的次数、饲喂时间、饲喂方法、饲料用量以及饲料温度、卫生等方面的要求,饲养员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饲喂。

制定各个阶段管理内容和规程,并要求饲养人员切实加强责任心,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和记录。

如精神状态、食欲、粪便观察及生产性能测定等。

3.2 奶牛育种操作流程,明确了奶牛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检查及产科疾病防控的操作规程,管理人员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提高受胎率和繁殖质量。

3.3 奶牛挤奶操作规程,规范了奶牛挤奶前、中、后的操作步骤和要求,确保挤奶质量以及奶牛尤其是乳房的健康。

3.4 奶牛场实验室操作流程,规范了实验室各项化验的操作步骤和判定标准;兽医操作规程则明确了牛场兽医疫病防疫操作规程标准、免疫检疫的内容和程序,奶牛保健、消毒及疾病治疗的操作疗程,并规定了治疗方法和药物。

体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确保奶牛健康。

3.5 奶牛“生产规范化”,要求在奶牛生产过程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分工更明确、专业性更强。

现代规模化奶牛场的岗位或部门通常分为犊牛部门、饲养部门、育种部门、挤奶部门、兽医部门、实验室部门等。

每个部门的技术人员数量,根据奶牛场规模不同而不同。

犊牛部门需要的主要是犊牛饲养员,也称犊牛保育员,需要人工犊牛哺乳和单独照料;饲养部门主要是负责其他阶段奶牛的饲养任务,现在多数牛场已实现TMR 车饲喂;育种部门主要负责奶牛的配种繁育任务;挤奶部门、实验室部门则主要负责奶牛挤奶、实验室化验等任务;兽医部门则负责牛群防疫检疫及疾病防控工作。

正常情况下,奶牛场需要人员较多、比较艰苦的部门是犊牛部门和挤奶部门。

为确保奶牛产品质量及安全,奶牛养殖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动物养殖生产中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相关规定,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饲
料与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严禁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等。

大力推广对动物无副作用、无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而且能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的环保型饲料和绿色添加剂,减少动物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6 生产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存储奶牛场的基础信息.然后运用牧场管理软件进行现代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奶牛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牛群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

实现奶牛生产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系统(软件),让牧场管理者包括繁殖、营养、兽医等方向的技术主管明确:每头牛每天是什么状况?每个人每天该做什么事情?该如何做?做的怎么样?等等。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奶牛生产记录制度,配备专门或兼职的记录员,对日常生产、活动等进行记录,以便及时掌握奶牛的生产情况,记录资料包括:出入记录、卫生防疫与保健记录、饲料兽药使用记录、育种与繁殖记录、兽医记录、生产记录等。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一个完整、完善的牧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应包含牛群管理、繁殖管理、产奶管理、兽医保健、营养配方、物资管理、DHI 分析、智能预警、决策支持及财务管理系统等方面。

4、“防疫制度化”,就是要求养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落实“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奶牛重大、主要疫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定门卫管理制度、牧场消毒制度,传染病免疫、防疫程序,寄生虫病预防程序,做好乳房、肢蹄等日常保健等工作,切实保障好牛的健康,做到防患于未然。

5、“粪污无害化”,就是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5.1 奶牛粪便的处理:应尽量采用干清粪工艺,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粪便要日产日清,并将收集的粪便及时运送到贮存或处理场所。

粪便收集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透等工艺。

干清粪工艺主要采用刮板刮粪,有自动刮粪装置,也有拖拉机牵引刮粪模式。

5.2 奶牛尿及牛场污水的处理:奶牛尿液及冲刷牛床等产生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奶牛尿及牛场污水的净化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沉降法。

经过物理处理的污水可用于冲刷牛床等循环利用,也可以用于灌溉农田。

养殖场(小区)应实行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污水分质输送,以减少排污量。

对雨水可采用专用沟渠、防渗漏材料等进行有组织排水;对污水应用暗道收集,改明沟排污
为暗道排污。

5.3 奶牛场粪污科学利用,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农家肥施用,也可作为商品有机肥或复混肥加工的原料。

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不得直接施用。

6、“监管常态化”,是在生产经营者加强自律的基础上,加之主管部门及社会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奶牛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切实保证奶牛产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