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与
技能
1.通过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
2.通过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图,能够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通过读“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水稻种植业情况”和“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对比”等表格,能够举例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区域地理分析方法,会判读相关专题地图;而且学生刚学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角度还比较熟悉,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此外,虽然日常生活中大多以米饭为主食,但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历,对水稻的生长条件和区位分布了解不足。
课程标准
④培养学生辩证的地理思维意识;
⑤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完成课件上的“学以致用”部分的题目。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以及生产特点,并提出问题:下一节即将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有什么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以亚洲部分有关稻米的美食图片引入主题。
【设问】课件上看到的这些美食主要原料都离不开什么?
【承转】米饭天天有,但这只是加工后的产品。没有加工过的大米属于什么粮食作物?
观看美食图片,回答问题。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更贴近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师学校ຫໍສະໝຸດ 授课班级日期章节名称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学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具体分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生产特点。整节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介绍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介绍了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作物,然后呈现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形成条件的相关地图,接着归纳了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为了表现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的发展变化,教材又通过展示两幅“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图。最后教材安排了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同时了解我国在世界水稻种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农作物
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有更感性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区别“水稻”和“稻米”。
观看课件,回答问题。
让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2.


①展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并让学生一起回答分布地区;
②介绍水稻的种植历史及世界稻米生产状况;
③展示“水田”农业景观。
读图回答问题,并认真听讲关于水稻种植的历史以及阅读“世界前10名稻米生产国”表格,最后感性认识水田的农业景观。
③适时地写好板书;
④提供水稻生长的一系列繁复环节的图片。
⑥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厦门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作出答案,并起来回答问题,在和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完善答案;
②观看图片,感性体会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复杂生产过程。
①让学生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以前知识,学会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
③课件展示我国在水稻生产方面的变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④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间的关系。
①根据自己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得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方向;
②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识;
③观看图片,思考图片揭示的道理。
④和教师一起构建知识关系。
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相关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听讲并带着问题课后思考。
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
听讲
进一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亚洲
季风区
季风水田农业
水稻
农作物
分布
单产高
商品率低
自然
一高
三低
一大小
机械化水平低
生产特点
形成条件
科技水平低
人文
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教学反思
⑥根据厦门农业的相关情况,引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方向。
①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作出答案,并起来回答问题,在和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完善答案;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辩证分析;
③观看图片和视频,感性体会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的变化。
①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将知识迁移到“季风水田农业”,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
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是后面知识的铺垫,师生一起完成有利于完善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
3.




①让学生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课本P47“图3.11”以及P48的“读图思考”题,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导学案“一”: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形成条件;并让学生判断适合水稻种植的气候类型图;
②引导、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并适时作小结;
②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提示“区位因素”是高度概括的内容,不用展开,“区位条件”的回答需要展开,答完整,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设问的敏感性。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①先师生一起回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然后让学生阅读导学案“二”的材料:“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三户居民的水稻种植业情况”表和“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对比”表,然后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最后由生产特点完善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②【设问】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③先播放视频:日本: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再展示新闻材料:日本水稻种植越来越省力,接着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机械化生产图片,最后播放视频:“泰国超越印度,重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宝座”。
⑤让学生阅读导学案“学以致用1”的材料:“厦门2013年及2008年农业的相关数据指标”表,回答相应问题。
②通过阅读图表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合作探究形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④通国日本、我国东北平原、泰国相关材料的阅读、观看,培养辩证的地理思维方法。
⑤通过厦门农业的发展情况,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①和学生一起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方向;
②播放“袁隆平:感动中国的人物“的视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2.通过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相关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厦门水稻种植业的相关情况,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分析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一般方法
4.通过阅读“厦门2008年及2013年农业的相关数据指标”等图表、文字材料,训练读图文材料的技能,提高地理解释与评价能力以及地理规范表述能力。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形成条件以及生产特点,逐渐掌握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学会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