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护理常规
一、目的
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二、范围
全科护理人员
三、定义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
脾破裂是最常见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常造成大出血。
单纯脾破裂的死亡率为10%,多发脾破裂死亡率达15%-25%。
按损伤原因分为创伤性、医源性和自发性。
根据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裂处位于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裂处在脾实质周边部)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3种。
四、内容
(一)【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了解患者腹部损伤的时间、地点以及致伤源、伤情、就诊前的急救措施、受伤至就诊之间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神志不清,应询问目击人员。
患者一般有上腹火器伤、锐器伤或交通事故、工伤等外伤史或病理性(门静脉高压症、血吸虫病、淋巴瘤等)的脾脏肿大病史。
(2)身体状况:①腹部情况:评估患者腹壁有无伤口及其部位、大小、自腹壁伤口有无脏器脱出;有无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其程度和范围;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是否缩小或消失;肠蠕动是否减弱或消失,直肠指诊有无阳性发现。
②全身情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不稳等休克的早期征象;有无很快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是否合并胸部、颅脑、四肢及其他部位损伤。
(3)心理一社会状况: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突发的腹部损伤以及伤口出血、内脏脱出这些视觉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预后的担心程度;评估经济承受能力和对本次损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2.术后评估
导致脾破裂的原因均是意外,患者痛苦大、病情重,且在创伤、失血之后,处于紧张状态,患者常有恐惧、急躁、焦虑,甚至绝望,又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
(二)【护理措施】
1.急救护理:腹部损伤可合并多发性损伤,在急救时应分清轻重缓急。
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行以下措施:①心肺复苏,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合并有张力性气胸,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排气;③止血;经静脉采血行血型及交又配血实验;④迅速建立2条以上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根据医嘱及时输液,必要时输血;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⑥对有开放性腹部损伤者,妥善处理伤口,如伴腹内脏器或组织自腹壁伤口突出,可用消毒碗覆盖保护,切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强行回纳。
2.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可取半卧位。
观察期间不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伤情。
(2)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平衡盐液及血浆或代用品,扩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休克状态。
(3)病情观察:内容包括:①每15~30分钟测定1次脉搏、呼吸、血压。
②每30分钟检查1次腹部体征,注意腹膜刺激征的程度和范围变化。
③动态了解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的变化,以判断腹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
④观察每小时尿量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24小时的输液量、呕吐量、胃肠减压量等。
⑤必要时可重复B超检查、协助医师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或腹腔灌洗术。
(4)禁食、禁灌肠:应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道穿孔或肠麻痹,故诊断未明确之前应绝对禁食、禁饮和禁灌肠,可防止肠内容物进一步漏出,造成腹腔感染和加重病程。
(5)胃肠减压:对怀疑有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内容物漏出,减轻腹痛。
在胃肠减压期间做好口腔护理,观察并记录引流情况。
(6)维持体液平衡和预防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补充足量的平衡盐溶液、电解质等,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使收缩压升至90mmhg以上。
(7)镇静、镇痛:全身损伤情况未明时,禁用镇痛药,但可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改变体位等来缓解疼痛;空腔脏器损伤者行胃肠减压可缓解疼痛。
诊断明确者,可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镇静解痉药或镇痛药。
(8)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加强交流,向患者解释腹部损伤后的病情变化,之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预后,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
告知相关的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目的、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必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
避免在患者面
前谈论病情的严重程度,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并加以疏导。
(9)完善术前准备:一旦决定手术,应争取时间尽快地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除上述护理措施外,其他主要措施有:①必要时导尿;②协助做好各项检查、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
③通知血库备血;④给与术前用药。
3.术后护理:
(1)体位:全麻未清醒者置平卧位,头偏一侧。
待全麻清醒或硬膜外麻醉平卧6小时后,血压平稳者改为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痛,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2)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危重患者加强呼吸、循环和肾功能的监测和维护。
注意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3)禁食、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
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若无腹胀不适可拔除胃管。
从进少量流质饮食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普食。
(4)静脉输液与用药: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必要时给予完全维肠外营养,以满足机体高代谢和修复的需要,并提高机体抵抗力。
术后继续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腹腔内感染。
(5)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手术后患者多翻身,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
(6)腹腔引流护理:术后应正确连接引流装置,引流管应贴标签注明其名称、引流部位,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
普通引流袋每日更换,抗反流性引流袋可2-3日更换一次,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引流管不能高于腹腔引流出口,以免引起逆行性感染。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患者伴有腹胀、发热,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堵塞或引流管是否滑脱。
(7)受损器官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①多取平卧位,禁止随意搬动患者,以免诱发或加重出血。
②密切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末梢循环情况,观察腹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
若患者腹痛缓解后又突然加剧,同时出现烦躁、面色苍白、肢端温度下降、呼吸及脉搏增快、血压不稳或下降等表现;腹腔引流管间断或持续引流出现鲜红色血液;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降低,常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一旦发生以上情况,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③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输血等,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同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8)腹腔脓肿的观察与护理:剖腹探查术后数日,患者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又升高,伴有腹胀、腹痛、呃逆、直肠或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多提示腹腔脓肿形成。
伴有腹腔感染者可见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较多浑浊液体,或有异味。
主要护理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较大脓肿多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或手术切开引流术;盆腔脓肿较小或未成形时应用40-43℃水温保留灌肠或采用物理透热等疗法,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或肠外营养。
(三)【健康教育】
1.患者住院2-3周出院,出院时复查CT或B超,嘱患者每月复查1次,直至脾损伤愈合,脾脏恢复原形态。
2.嘱患者若出现头晕、口干、腹痛等不适,均应停止活动并平卧,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继续注意休息,脾损伤未愈合前避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如弯腰、下蹲、骑摩托车等。
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外力冲撞。
4.避免增加腹压,保持排便通肠,避免剧烈咳嗽。
脾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进入拥挤的公共场所。
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参考文件
(一)《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广东省第2版)
(二)《外科护理学》(第6版)
六、流程图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