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姓名张雨学号08022060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熊焰完成日期2010年 11月 05日一.两者涵义1.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
舆论监督是现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腐败行为具有隐蔽性,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肮脏交易,所以,担心腐败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成为千夫所指的丑闻,一直是腐败分子的心病。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矛盾相对比较复杂的特定环境之中,当事人寻找媒体介入几乎成了一种潮流。
这一方面体现了目前我国司法功能、行政功能一定程度上的松驰无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舆论监督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功能。
从理论上说媒体只是一个传播工具,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国许多媒体具有半官方性质,有时可以通过舆论使松驰的司法功能得以恢复,并最终解决当事人的各种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看法,借助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正,从而确保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公平及正义。
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是实现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最根本体现,是公民参与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重要手段。
2.新闻审判“新闻审判”又名“媒介审判”,原初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一些国家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
积极作用是媒介发挥其监督作用,第四权利的作用,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一起促进社会的民主法制进步。
用不好则会导致媒介超越了本职,越俎代庖,扰乱司法程序,混淆社会舆论,干预正常的审判。
对于审判独立,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审判独立是指法官个人独立,法官应当排除外界干扰,在只服从法律的前提下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
另一种观点则更为普遍,更为我国学者所接受,即审判独立是指法院的独立。
二.两者现状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发展,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同时,各种带有倾向性的新闻舆论对审判独立、司法公正也造成了或深或浅的不利影响。
两者存在一致性但是也有冲突。
舆论监督是公开审判制度的必然要求,正确适当的舆论监督对促进司法公正、保证社会文明和正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舆论媒体的发展,舆论对司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其中就包含了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间的矛盾和冲突。
舆论通过对审判程序的介入实现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这一过程中必然导致舆论对司法的干预,从而影响到审判独立原则的实现。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和审判独立有着各自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如何在两者之间形成制衡,做到以司法公正为契合点,实现舆论对审判的合理监督,促进审判独立和社会正义的实现,从而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司法的权威。
三.两者关系从理论上讲,媒体监督与司法均以寻求“公正”为价值目标,这是二者重合、统一的一面。
但二者的追求还有不同的一面,即司法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而媒体体现的往往是自身或大众观念上,甚至是道德意义上的公正。
新闻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多的是媒体人意志的体现而干预了司法的公正。
(一)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之协调一致1 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目标一致,统一于社会公正。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舆论监督和新闻审判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因此,这两者在原则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
2 新闻审判的实现需要舆论监督。
正当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合理、公正、全面地对案件进行报道,不以偏概全,不刻意夸大渲染,从事实的角度出发,准确表现案件全貌的监督机制。
在行政机关及个别领导干部等外界因素非法干涉审判时,正当的舆论监督可以通过媒体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起到监察督促作用,促进个案的正确审理,从而推进审判独立的实现。
(二)新闻舆论监督造成错误的新闻审判1 新闻舆论监督渗透侵蚀新闻审判新闻舆论监督其实就是一种新闻报道,只是由于其公开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起到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本身并不具有监督的义务,是它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功能,其功能又决定了它的社会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的实质是新闻媒介对司法的介入,是新闻媒介通过对案件的公开报道产生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对法院审判造成影响,以避免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情况出现。
2 审判的独立与舆论监督天然排斥审判独立的特点决定了审判独立原则对舆论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审判独立要求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当然也包扩不受新闻媒体的干涉。
新闻舆论对审判过程进行监督,实质上是对审判的一种介入行为,是对案件全部或部分进行公开报道的行为,这与审判独立的含义和天性是不相符合的,这就使得审判独立从天性上排斥舆论监督。
四.新闻舆论的监督的作用1.新闻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扩大办案效果,促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判,惩处犯罪,定纷止争,化解矛盾。
但法院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判的被动性、中立性。
媒体通过对具体生动的案件的报道,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的同时,在向公众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和培育法治理念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闻舆论通过对案件审判的报道,扩大了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预防犯罪和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共谐,推动依法治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媒体揭露各种违法、渎职和腐败行为,把处理的违法、渎职和腐败案件公布于众,增强人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信心。
2.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和文明办案。
媒体的关注和介入,将促使司法人员以更加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审理案件。
比如开庭程序会更加规范,法庭仪容会更加严整,按规定着装,不随意离开审判席等。
开庭用语会更加规范化职业化,作出的判决会更加缜密、严谨。
另外,还能促使司法人员更加严格地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如回避制度,不得私自会见当事人及代理人等,促使司法人员加强自我约束,谨言慎行,廉洁执法,文明办案。
3.新闻舆论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
当今世界,新闻舆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远影响已是有目共睹。
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扮演着监督国家司法权运作,防止司法权滥用的重要角色。
在我国,新闻媒体素有“无冕之王”之称,重要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还被称为“党和国家的喉舌”。
人民在提到对司法权的监督时,无不把新闻舆论监督作为重要措施之一。
五.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形成的新闻审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突出,人民法院在说到外部监督时,都毫无例外地将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
但我们必须看到。
“我们只要回想一个我们的历史经验,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曾确信为正确的、公正的社会舆论事后看来也并非那么正确和公正。
”在认识和实践上,新闻舆论监督审判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至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1、新闻素养良莠不齐,自身角色定位有误。
我认为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属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营造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因此,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起的仅是“载体”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身兼任“观众”和“裁判”的双重角色。
有的新闻媒体在案件发生后,就急于报道,常常在报道的时候充当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或者用倾向性的语言对事实进行评论。
有的案件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法院判决之前不宜公开曝光,但有的新闻媒体为抢轰动效应,抢先把案件事实报道出去,有的媒体甚至仅凭道听途说就急于报道,以至报道失实。
这种带有倾向性的、不负责的新闻报道所产生的舆论冲击波,在很大程度上给法院独立审判造成了被动,无形中会影响司法公正。
2.对新闻认知有差,容易误导舆论方向。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树立正确的舆论价值取向,保证关于司法审判活动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是其首要任务。
但是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媒体在报道案件事实时,喜欢评论,如加“编者按”,或者律师、大学教授、退休法官的“专家评论”,以示其报道的权威性。
这种新闻舆论对法院审判案件的影响很大,一旦法院判决结果与一些“专家评论”有较大差异,很容易在公众中造成法院判决不公的嫌疑,还有的媒体对案件事实的报道前热后冷,甚至有头无尾,在侦查、起诉、审理时一阵猛炒,判决之后不合其意便缄口不提了。
个别媒体这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宣传报道无疑干扰了法院的正常审判工作,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缺少法律意识,违背法律规定。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亦应成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职业道德守则。
舆论监督权来源于知情权,它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
但有的新闻工作者却缺少自律意识,把监督权作为特权,动辄就把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搬上报纸。
报道的形式往往同出一辙,当事人如何云,法院如何云。
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本身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对法院的不满。
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就变成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一场诉讼,“原告”是当事人,“被告”是法院,而“法官”则是隐藏在暗处的记者。
在这场“诉讼”中,法院的辩白显得苍白无力,结果可想而知。
殊不知,当事人与法院之间是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关系,把两者的地位等同起来,法院公正司法形象何存?还有的新闻工作者为泄私愤或为一己私利,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到处插手,干着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把舆论监督变成了生财的工具,大大削弱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可信度。
六.新闻舆论监督造成错误的新闻审判的原因究析1.根源:中国传媒的特殊性质——媒体官办的。
在我国,很多媒体都是机关主办,直接从属于政府或政府部门,体现政府机关的意志,成为政府“喉舌”。
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就很容易造成政府以舆论监督之名通过媒体干预审判,致使行政权干预司法权。
还有一种情况,当媒体的主管机关作为诉讼当事人时,该机关可能会利用媒体的作用,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宣传和报道,从而迫使司法机关作出不利于对方当事人的判决,实质上是损害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2.新闻舆论监督利益化的驱使。
新闻舆论易受到利益驱动干预审判活动,不能以完全中立的监督者出现。
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点是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地方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发生冲突诉至法院时,这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就会利用自己控制的新闻舆论对人民法院施加压力,干预审判活动。
3.新闻舆论监督无序化的状态。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新闻监督法一直没有出台,新闻监督基本上无法可循,一些媒体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任何人没有法律依据指责其违法,从而加剧了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