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提要]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其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探讨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措施,借以推动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舆论监督
随着新闻改革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媒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日趋清晰和自觉,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新闻媒体在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方面有了更大的作为。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新闻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新闻媒体赢得党和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任的根本原因。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及特征
舆论是指通过传播再现社会集合意识的、具有权威性或影响力的人民大众对事物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
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舆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众人的议论、意见。
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传播方式。
因此,人们往往把新闻舆论简称为舆论,也就是狭义的舆论,亦即本文所称的舆论。
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批评,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考虑,这就是舆论监督。
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都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软监督,具有如下特点:
1、广泛性。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是媒体和媒体工作人员,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代表和反映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主张。
任何公民,不分党派、宗教、信仰、职业、年龄、性别,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他的监督权。
舆论监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2、公开性。
媒体每天与千万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种监督的议程、立场、对立观点和所有细节都是公开的,相关的人与事一经报道披露,就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掩饰和逃避。
舆论监督虽然没有硬性的强制力,却有软性的影响力,可以直达人的心灵,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3、及时性。
现代媒体的出版周期日益缩短,电子媒体几乎全天不间断播出,几小时前甚至几分钟前发生的事很快就能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一种社会舆论。
而其他的监督形式则一般要经过一整套的既定程序,费时较长。
4、灵活性。
无论是司法监督还是行政监督,采取的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遵循分级管理固然有组织严密、力量强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监督范围小、中间环节多的弱点,而舆论监督与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监督方式不同,
它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舆论监督里不存在级别问题,因而呈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
二、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变的严峻现实下,舆论监督在张扬着正义与良知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暴露出诸多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这里所说的误区指的是,对“正面宣传为主”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片面的、肤浅的认识。
认为“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反映成绩,宣传经验,歌功颂德,而舆论监督就是暴露阴暗面,助长消极情绪”,所以有的新闻单位一提“正面宣传为主”就不敢再搞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了,舆论监督也不敢再提了,唯恐触犯“戒律”,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放弃监督,听之任之。
还有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反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那就是新闻界的揭丑和曝光会在老百姓心理上造成恐慌,妨碍社会稳定。
有不少官员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刻意掩盖事实真相或缩小事故损失,甚至打击报复敢于泄露消息的人。
其实这些人所要求的“稳定”,并不是党和人民所希望维护的那种稳定,而是他们个人权位的稳定,他们既得利益的稳定。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这一阻力主要来自被批评者单位、部门或团体的领导。
这些人借口自己的下属或自己主管的部门因某种错误被新闻媒体曝光,影响单位声誉。
一旦有记者对本单位、本部门、本团体的问题进行调查采访,这些人或者不积极配合,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以各种手段拒绝、抵制刁难,甚至指使下属或亲自出马打骂采访人员、毁坏采访设备;干扰采访无效后,在稿件尚未刊登、播发时,托关系、找门子说情,想方设法阻止稿件与观众见面;问题被曝光后,不正视问题,不思整改,而是组织反调查,对错误进行辩解、掩饰。
分析这些人采取“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动机,名曰维护单位声誉,保护属下,实质上是害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影响自己在上级领导心目中的印象。
或者是,自己也不干净,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维护声誉、保护属下,实际上是在保乌纱、保自己。
“地方保护主义”说穿了是个人主义。
3、法制不健全,新闻官司迭起。
解放后,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历史和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实践表明,新闻法制的滞后尤其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不力,是制约新闻媒体在监督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尚处于整体性“失语”状态,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和其他相关法规来保护目前面临重重困难的新闻舆论监督事业。
从总体上和制度层面上看,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活动迄今为止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种状态迟迟得不到改善,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无法确定,媒体的活动范围和社会职能暧昧不清,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规范。
对于人们群众来说,由于媒体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角色不明确,容易导致他们形成对于媒体的两种不应有的态度;要么是将媒体看作是政府的单纯的宣传工具和粉饰太平的“帮闲”角色,对其失去信心;要么是将媒体的社会地位和职能过度夸大,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过度期待和过度依赖,认为媒体能够“包打天下”,解决那些理应由而且只能
由政府职能部门解决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