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季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试说明:全卷共8页,共22小题。
满分150分,其中含书写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积累(17分)1.阅读下面两首小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我像一面旗帜被空kuàng ③包围,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石头、鲜血、白纸或灰jìn ①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我写下你的名字门轻关,烟cōng ④无声;在金色的图像上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在战士的武器上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在国王的冠miǎn ②上我展开来又卷缩回去,我写下你的名字我挣脱自身,独自——艾吕雅《自由》(节选)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预感》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日”“月”是文人骚客吟咏的灵感源泉,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①”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怀;杜甫的“露从今夜白,②”抒发的是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刘长卿的“③,寒林空见日斜时”传递的是惆怅与伤感;李白的“④,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的是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温庭筠的“⑤,人迹板桥霜”则写出旅人早行之苦;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⑥”抒发对家国衰的无限感慨;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中的“⑦,⑧”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隐隐流露出怨艾之情;《醉翁亭记》中“⑨,⑩”描绘的是山间晨昏晦明变化之美,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美景之乐。
3.下列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如李白的《行路难》;近体诗则非常讲究格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诗则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多是自由诗,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B.古代住宅旁边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崇祯五年”中的“崇祯”是年号;“欧阳文忠公”中的“文忠”是谥号;“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也可说明、抒情、议论。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周亚夫军细柳》均出自这部史书。
D.“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这个句子是一个并列复句。
二、阅读(60分)(一)名著阅读(8分)4.(3分)小说中人物出场的方式就像戏台上的人物亮相,手法各异,精彩纷呈。
有的先声夺人,如甲文中A的出场;有的烘云托月,如乙文中B的出场;有的漫画式夸张,如丙文中C的描写;也有的以开门见山取胜,如丁文中D的出场。
(任选三处作答......)[甲]“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鲁迅《故乡》)[乙]只见远远的丛林子深处,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
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带一张弓、插一壶箭,引领从人,都到庄上来。
(施耐庵《水浒传》)[丙]……性急。
尝食鸡子,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丁]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
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所造成的良性皮肤病变。
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勒得很深的伤疤。
(海明威《老人与海》)A▲B▲C▲D▲5.(5分)人物出场各具情态,人物性格塑造也是各有千秋。
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诸多人物,但全书却几乎没有完全正面或完全反面的人物:正面的人物,大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弱点;反面的人物,也常常有可取之处。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并谈谈塑造这样的人物的好处。
A.杜少卿B.迟衡山C.马二先生D.严监生▲(二)现代文阅读(31分)神秘的大黑猫(16分)张爱国①那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②接近中午,我和母亲赶着九只鹅到一个小村时,鹅们热得一只只瘫伏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
我抱怨母亲刚才在集市上不该因为一斤少了两分钱而不愿把鹅卖掉,又问她村子里有没有熟人,歇一会儿再走。
母亲说:“听说你莲姨家就在这村,但快到吃饭时间了,去了不好。
”我说:“再走下去,鹅会热死的。
”③母亲叹口气,向一个挑水的人打听莲姨家在哪儿。
母亲刚说出莲姨的名字,一旁院子里就有人惊喜地叫道:“是我翠姐吗?我翠姐找我吗?”说话的人已经从院子里跑出来,一把抓住我母亲的手,“真是我翠姐啊,哪阵风把我翠姐给吹来了……”④走进莲姨家,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桌子上一段筷子长的腊肉,颜色蜡黄,油糊糊的。
我的眼光被紧紧地吸引了,舌头也不由地舔起嘴唇——自从父亲生病,我几乎就忘了肉的味道。
母亲一把拽过我,又狠瞪我一眼。
莲姨看了看那段肉,拿起走向厨房。
母亲急忙拦上:“他莲姨,我又不是外人,别浪费了,留着待客。
”⑤“翠姐你就是客,翠姐还从来没来过我家。
”莲姨推开我母亲,看着手里的肉,“这是家里现成的,又不是特意为你买的……”⑥母亲最终拗不过莲姨,叹口气没再说什么。
⑦莲姨又从厨房里出来,对我母亲说:“翠姐你坐会儿,我去抱点柴草。
”⑧莲姨出去后,我到后院上厕所,却见隔壁后院里,莲姨和一位高个子妇人在低声说着什么。
我有点疑惑,莲姨家的柴草怎么在别人家院子里?⑨不一会儿,莲姨抱回柴草,就和我母亲在屋里说笑着择韭菜。
⑩“莲子,你家那只死鸡,这两天又到我家下蛋了。
”说话的是隔壁那位高个子妇人,她一进门就将两个鸡蛋递给莲姨,看到我母亲,似乎很吃惊,“哟,来客人啦。
”⑪“我翠姐,娘家好姐妹。
”莲姨攥着两只鸡蛋,热情介绍道。
⑫高个子妇人和我母亲寒暄了几句,出了门,刚到院门口,突然大叫:“猫!猫!莲子,大黑猫叼走了肉……”⑬“啊……”莲姨惊叫着往外跑。
我和母亲也跟着往外跑。
⑭“跑……跑这里了。
”高个子妇人指着一小片矮树丛,“二孬子家这只大黑猫,真是太坏了,前几天也叼了我家的肉。
”⑮我们在矮树丛里找了一会儿,既没找到大黑猫,也没找到肉。
母亲说:“他莲姨,不找了,猫这东西是精怪,你知道它把肉叼哪了?”⑯“是我太大意了,不该放在灶边的窗台上。
”莲姨十分懊恼地说,“翠姐,你在家歇会儿,我到集市上,去去就来……”⑰“你把我当姐妹吗?”母亲一把拉住莲姨,突然生气起来,“又不是你不给我吃,是被猫叼走了。
这热死人的天,还去买什么呀……”⑱莲姨不听,坚持要去集市上买肉,直到高个子妇人也劝,她才不再坚持。
⑲这顿饭,莲姨共烧了三个菜:一个炖鸡蛋,一个炒韭菜,一个炒白菜。
其中炖鸡蛋被莲姨几乎全倒进了我的碗里,但我母亲又从我碗里分出一半给莲姨的儿子弓子。
莲姨骂弓子不懂事,又对我母亲说:“翠姐,俗话说脸上无笑不迎客,桌上无荤不待客’,我却……”⑳“别说了他莲姨,我们是姐妹。
”母亲笑了笑,“就当我们省给了大黑猫……”㉑“大黑猫?什么大黑猫……”弓子吃惊地问我母亲——他刚从他姑姑家背回几斤米,不知道大黑猫叼肉的事。
莲姨瞪他一眼:“多嘴!没礼貌!门口吃去!”弓子端着碗出去了。
我也端着碗跟出去。
㉒到了门外,弓子低声问我大黑猫的事。
我将大黑猫叼肉的事说了。
弓子惊呆了好一会儿才说:“那个肉还是过年时买的,我妈只在三十晚上烧了一小碗。
”弓子的眼泪下来了,“后天要把我爹葬进老坟里,我妈留着那块肉,给葬我爹的人吃……”㉓“该死的大黑猫!”我愤愤地说,心里想的是要不然我现在就能吃上了肉。
㉔“怪了怪了!哪来的大黑猫?我们村就九户人家,没哪家有大黑猫啊,我也从来没听过有大黑猫啊……”弓子正说着,莲姨大声地喊他进屋去。
㉕饭后,母亲在后院上厕所时,突然大叫:“猫!猫!大黑猫……”我们跑出去时,看见母亲倒提着一只嘴里流着血、身子还微微颤动的鹅。
我很吃惊,什么样的大黑猫,竟然把我家最大最厉害的大公鹅都咬死了?㉖我们回家时,母亲坚决要把那只被大黑猫咬死的鹅留给莲姨。
莲姨再三推辞不掉后,扑到我母亲肩上,嚎啕大哭。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6.阅读这篇小说,按要求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开端:莲姨因考虑是否要用腊肉招待客人而陷入两难境地。
发展:▲高潮:弓子揭穿“神秘大黑猫”叼走腊肉的谎言。
结局:▲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4分)(1)莲姨看了看...那段肉,拿起走向厨房。
▲(2)莲姨再三推辞不掉后,扑到我母亲肩上,嚎啕大哭....。
▲8.小说着力塑造了“莲姨”这一人物形象。
有人觉得她热情好客,有人觉得她虚伪小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9.小说以“神秘的大黑猫”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设计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6分)▲舒缓,再舒缓一点儿(15分)朱铁志①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人越来越感到疲惫乏味,越来越困惑于自己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肇始于欧美的“慢生活”理念逐渐西风东渐,开始影响国人。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些明智的青年开始放弃“漂泊”生活,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幸福生活。
我以为,这是一种时代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表现。
②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人们在一路奔波之中,稍微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体会一番细腻的感情,让自己的精神小小地放逐一次。
然而,直到现在,我自己也仍在生活的轨道上疾驰,周围朋友的节奏也丝毫未见放缓,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开不完的会议、完不成的计划、没完稿的著述……一句话,总没见到那个期盼中的从容悠闲的日子。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塑造的流水线工人的形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述的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的生活场景,正是国人当下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③慢生活理念之所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正因为他们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他们更清楚“快节奏生活”的代价是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为可贵的东西。
“过来人”的反思,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对所谓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也不像某些国人那么疯狂:私家车多为普通的两厢车,在个人房屋占有率、奢侈品购买率、家用电器更新率等方面,也不那样高.....我们的追求早已超出“基本需要”的范畴,演变成“无限欲望”的极度膨胀,这正是我们的节奏慢不下来,抑或是很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④150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厌倦了社交界浮华可笑的生活,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
一把斧子、一条绳子、一只钢笔、几打稿纸,是他携带的全部家当。
宁静的湖水、翠绿的山林、鸣叫的鸟雀、奔跑的野兔,是他每天面对的外部世界。
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中,梭罗深刻反思人类生活,写下了不朽名篇《瓦尔登湖》。
在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触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用犀利的语言嘲讽人类肤浅虚荣的生活,得出“需要其实很少”“欲望实在太多”的精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