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读本译文1、论语六章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志向在于道(立志要高远),根据在于德(从道德起步),凭籍在于仁(有爱心),活动在于六艺(有渊博的知识学问: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2、老子二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
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3、孟子二则一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
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4、庄子一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译文】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
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5、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吕氏春秋一则吕不韦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
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
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豫让公孙弘,是矣。
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
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
得士则不喜,不知相,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
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
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译文】天下比自身轻贱,而士却甘愿为他人献身。
为他人献身的人是如此地难能可贵,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们,那怎么能与他们情投意合?贤明的君主一定是亲自了解士,所以士能竭尽心力,直言相谏,而不避其祸。
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士。
在当时,智伯、孟尝君可称得上是了解他们了。
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的土地就满心欢喜,四境之内全都庆贺,而得到贤士却无动于衷,不知相互庆贺;这是不晓得轻重啊。
商汤、周武王起初只是拥有兵车千辆的诸侯,然而士都归附他们。
夏桀、殷纣是天子,然而士都离开了他们,孔子、墨子是身穿布衣的庶人,然而拥有兵车万辆、千辆的君主却无法与他们争夺士。
由此看来,尊贵富有不足以招徕士,君主一定要亲自了解士,然后才行。
7、《傅子》一则傅玄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
或曰:耻者其至者乎?曰:未也。
夫至者自然由仁,何耻之有?赴谷必坠,失水必溺,人见之也;赴阱必陷,失道必沉,人不见之也,不察之故,君子慎乎所不察。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思唐虞于上世,瞻仲尼于中古,而知夫小道者之足羞也。
相伯夷于首阳,省四皓于商山,而知夫秽志者之足耻也。
存张骞于西极,念苏武于朔垂,而知怀闾室者之足鄙也。
推斯类也,无所不至矣。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
耻而知之则圣贤其可几;知足而已,则固陋其可安也。
圣贤斯几,况其为慝乎?固陋斯安,况其为侈乎?是谓有检,纯乎纯哉其上也。
其次得概而已矣;莫非概也。
渐其概,苟无邪;斯可矣。
君子内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乱义也。
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之谓也。
若子方惠及于老马,西巴不忍而放麑,皆仁之端也。
推而广之,可以及乎远矣。
【译文】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
一个人德行上要与高标准看齐,欲望上要与低标准看齐。
认为德行上与高标准看齐,就会产生羞愧之心,欲望上与低标准看齐,就会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知道自己与圣贤有差距而感到羞愧,就会使自己接近圣贤。
懂得知足常乐,就会使自己安贫乐道。
一个人努力达到接近圣贤的境界,哪里还会做邪恶的事呢?一个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哪里还会奢侈呢?这就叫节制。
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是最好的;其次是获得清平之心。
如果不能得清静心,就一步步平心直行,不出什么差错就可以了。
所以君子要学会自省其身,不为喜怒所动。
发怒时不违背道德,高兴时不背离道义。
孔子说: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而不必去想着天天怎么追求仁德,太刻意反而是虚伪做作;子方惠及于老马:子方即田子方,战国初年名士,曾为;西巴不忍而放麂:西巴即秦西巴,春秋鲁国孟孙氏的家;8、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9、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