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合金PPT演示课件
第六讲 非晶合金 Amorphous Alloy
•1
主要内容
非晶态合金的发展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 非晶态合金的性能 非晶态合金的制备 非晶态合金的应用
•2
•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按不同物理状态可分为有序结构和无序结 构两大类。
晶体为典型有序结构,气体、液体以及非晶态固体都属 于无序结构。
•16
非晶态合金的性能
非晶体
气体
晶体、非晶体、气体原子排列示意图
•11
• 非晶原子的排列状态类似液体原子,但它与液体又有不同之处: 液体分子很易滑动,粘滞系数很小; 非晶固体分子是不能滑动的,粘滞系数约为液体的1014倍, 具有很大的刚性与固定形状; 液体原子随机排列,除局部结构起伏外,几乎是完全无序 混乱的; 非晶排列无序并不是完全混乱,而是破坏了长程有序的周 期性和平移对称性,形成一种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有序, 即最近邻或局域短程有序(在小于几个原子间距的区间内 保持着位形和组分的某些有序特征)。
•15
• 非晶合金的结构弛豫和晶化都是亚稳非晶结构产生结构失稳时发生 的相应变化。
• 非晶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以下因素: 合金组元的种类和含量:组元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会改变原子 键合强度和短程有序程度。 凝固冷速:冷速越高,金属玻璃的自由能越高,相应的结构 稳定性越低,越易产生结构弛豫和晶化,选择适当的凝固冷 速对保证非晶稳定性十分重要。 组态熵较大的合金晶化激活能越大,发生结构弛豫或晶化时 所需的能量越高,非晶结构越稳定。 中子辐照可使极细的晶粒非晶化,消除晶化时非均匀形核媒 质,提高非晶合金的稳定性。
• 人们最先认识的非晶固体是玻璃等非金属物质,所以玻璃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非晶材料的代名词。
石英
玻璃
•3
• 1970年,杜韦兹创立快速凝固技术,从Au-Si合金熔体中制备 了非晶合金,非晶概念才开始与固态金属与合金联系在一起, 常用金属玻璃(metallic glass)来表示非晶合金。
• 随着更多非晶合金的发现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各种独特性能的 揭示,非晶已不仅作为合金在快速凝固中出现的一种亚稳相, 还成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
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磁头
•9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征
•10
• 非晶体与晶体都是由气态、液态凝固而成,由于冷却速率不同,形 成的结构也迥然不同。
晶体是典型的有序结构,原子有规则地排列在晶体点阵上形成 对称性;
非晶态与气态、液态在结构上同属无序结构,它是通过足够快 的冷却发生液体的连续转变,形成非晶态固体。
晶体
•12
• 非晶材料在微观结构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存在小区间的短程有序,在近邻或次近邻原子键合具有一
定规律性,但没有任何长程有序。 温度升高,非晶材料会发生明显的结构转变,是一类亚稳
态材料。 亚稳态转变到自由能最低的稳定态需克服一定的能量势
垒,因此亚稳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长期稳定存在;当 温度超过一定值Tc(晶化温度)后,发生稳定化转变,形成 晶态合金。
非晶合金带材
•4
非晶态合金的发展
•5
• 1845年,沃茨将镍的磷化物溶液分解在铁基体上获得镍的沉 积物,这种沉积物很可能就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非晶态金属, 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发现X射线衍射技术,因此未能得到证实。
• 历史上有关非晶合金的第一次报导是克拉模在1934年用蒸发 沉积制得的。
• 1947年,布伦列等人用电解和化学沉积获得Ni-P和Co-P的非 晶薄膜,发现其有高硬度、耐腐蚀特性,可用作金属表面的 防护涂层,这是非晶材料最早的工业应用,但并末引起广泛 注意。
在高于晶化温度Tc退火时,由于热激活能增大,非晶合金 克服稳定化转变势垒,形成自由能更低的晶态,晶化转 变涉及原子长程扩散,所需激活能比结构弛豫高,非晶 合金的许多物理性能也产生较大变化。
•14
• 非晶晶化结晶与合金熔液凝固结晶类似,也是一个形核和长 大的过程。 晶化是固态反应,受原子在固相中的扩散支配,晶化速 度没有凝固结晶快; 非晶比熔体在结构上更接近晶态,晶化形核时主要阻力 项(固固界面能)比凝固时(固液界面能)小; 实际凝固中,非晶形成的同时也可能形成一些细小晶粒, 它们在晶化时可作为非均匀形核媒质,非晶中的夹杂物、 自由表面等都可使晶化以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 非晶晶化时形核率很高,晶化后晶粒十分细小;
•13
• 非晶结构的亚稳性不仅包括温度达到Tc以上发生的晶化,还 包括低温加热时发生的结构弛豫。
在低于晶化温度Tc退火时,非晶合金内原子相对位置会发 生较小变化,非晶合金的结构逐步接近有序度较高的理 想结构,使其总能量降低,同时引起非晶合金密度、比 热、电阻、弹性模量等物理性能产生相应变化,这种结 构变化称为结构弛豫;
非晶Fe基带材
•8
• 我国非晶合金的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 • 1982年,我国建立非晶合金牌号,批量(50kg/次)生产宽度为
50-100mm的薄带并制成大功率变压器、开关变压器等铁芯。 • 用非晶材料制成磁头可用于录音、录像;用于各种传感器的
非晶圈丝、薄带及薄膜也研制成功;非晶薄膜用于磁记录技 术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
•6
• 1958年,安德森提出:当晶格无序度超过一定临界标准后, 固体中的电子长程扩散将会消失。
• 同年,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召开了第一次非晶态固体国际会议。 从此,非晶物理与材料的研究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1960年,古贝蒙维从理论上预示非晶固体具有铁磁性:晶态 固体的电子能带过渡到液态时不会有任何基本形式的改变, 这意味着能带结构更依赖于短程序,而不是长程序,电子之 间的交换作用与短程序相关,与晶格结构并无必然的联系。 因此,短程序的非晶固体应具有铁磁性。
•7
• 1965年,马德和诺维克在真空沉积的Co-Au合金薄膜中发现了 非晶的铁磁性。
• 1970年,杜韦兹等用喷枪法将70%Au-30%Si液态金属高速急 冷制成非晶合金,这种方法使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非晶合金成 为可能。
• 1973年,美国生产出具有很好导磁和耐蚀性能的非晶铁基合 金薄带,非晶合金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