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有哪些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有哪些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有哪些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场所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选择场地是很重要的。

可建水池养殖,或利用池塘、水沟及低产田挖土沟养殖。

场地要选择在适应水蛭生活习性的环境,最好周围有河流、水沟、河塘等,如排灌方便、避风向阳、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要求土壤肥沃,无农药和化肥污染、无地下害虫。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种类选择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种源
人工养殖水蛭的种苗可向能培育优良品种和提供养殖技术的单位引种,或捕捉本地区优良的野生水蛭作为种源。

夏、秋季节是水蛭繁殖旺期,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

捕捉方法如下:
(1)把竹筒一剖为二,除去节疤,在边缘及内面涂抹畜血,再复原捆好,插在水田角上或湖沼周围,让水淹没。

然后搅动水体,使畜血的腥臭味四处扩散,水蛭嗅之就会进入竹筒吸吮畜血。

次日早晨取出竹筒,即可捕到水蛭。

(3)用一竹筛,上面扎以纱布包着的动物血或内脏,将竹筛绑在长竹竿末端,手拿竹竿来回慢慢移动,水蛭嗅到腥味便纷纷进人筛内,取下竹筛即可获得水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捕捉到的水蛭要及时投放到养殖池内饲养,以免脱水或受挤压而死亡。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饲料的投喂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水质的调节
水源是水蛭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不被污染,进水口和出水口要畅通,保持水源流动、更新。

尤其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水。

每天投喂后余下的血块必须清除。

如养殖密度高,水质更要清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温度与密度
人工养殖水蛭的方式有建水池养殖,或挖土沟养殖,也可利用废池塘、水沟、低产田等。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保持野生生态环境。

另外,在养殖前,应测定当地水质是否适宜水蛭生存。

可用田螺、螺蛳放养测定。

1.造水池养殖
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造池,或在房前屋后建池。

水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

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使水流动和对流。

饲养水蛭的饲料是畜禽的血,易污染水质,因此,水必须是活水。

池底下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池内放人水草,可遮阴或食用。

最重要的是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

2.挖土沟养殖
这属大面积成片养殖法。

可挖沟或利用旧沟、塘等,筑埂成连沟式养殖。

沟宽3米,埂宽40厘米、高80厘米,水沟深60厘米,连成片状。

两头分设进水口和排水口。

同样,在底部铺设石块或树枝供栖息。

再放入水草遮阴,并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共生,作为天然饵料。

水蛭的日常管理要点:卵茧的孵化
一般水温在11C以上水蛭可繁殖产卵茧,水流能促进水蛭的卵茧孵化。

5—6月产卵茧,经16—25日孵出幼蛭。

受精卵直接在茧内发育。

水蛭在田埂和池塘边杂草中产卵茧,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但也随气候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

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为10—20条。

幼蛭自茧两端开孔(尖
的一端)爬出,爬出后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会才离开卵茧。

如茧内幼蛭数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

初孵出的幼蛭呈软木黄色,体背部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生长,纵纹间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为成体的色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