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过程;高方阻工艺;电池性能参数。
祝飞
属于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浓度沿纵深的浓度分布为余误差型。
磷源在扩散温度下分解并沉积在硅面上向内部扩散。
此时表面浓度为P在Si中的固溶度,结深随时间逐渐推进,扩散层方阻随通源时间变小。
⏹停源再分布过程,理论上是恒定杂质总量的扩散,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到此时:硅面上还有已沉积但未扩散的
磷;炉内仍有残留磷源;表面高磷浓度薄层被氧化为PSG。
这个过程中表面浓度可能会降低,结深继续向纵深推进,不排除方阻有逐渐变大的可能。
这有效降低了表面杂质复合中心,提高了表面少子寿命,增加了短波响应,从而有效的提高I SC和V OC,从而提高N cell。
⏹高方阻的问题:高方阻还意味着表面薄层电阻的明显增加,这将增大R S,降低FF。
所以高方阻工艺的关键
是使得I SC和V OC的提高大于FF的损失。
⏹高方阻扩散要求:(1)保证方阻均匀性是一切的前提,其影响因素为:设备因素包括温度、尾气负压、排风;
工艺因素包括预沉积氧化层的厚度、磷源浓度等。
要求极差值小于8,通过实验确定各参数。
(2)高方阻的扩散方案:原则是降低掺杂量,如降温、减小源的浓度等,但需配合diffusion time和drive in time的调整。
通过DOE(Desire of experiments)确定具体参数。
(3)在原有制程工艺上进行试生产,若看到I SC和V OC的提升,尤其是V OC的提高,则证明高方阻扩散成功。
⏹高方阻镀膜要求:(1)若表面钝化效果糟糕,则高方阻造成的I SC提升会因此而再次损失。
(2)为了配合高
方阻对短波响应的提升,PECVD镀膜时要考虑对n和d做出调整,从而减少短波反射。
(3)用椭圆偏振光法(即椭偏仪)可以测量膜厚和折射率,本质是通过检测、分析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偏振状态,是间接获得结果的一种非接触测量方法。
需DOE实验确定具体参数。
⏹高方阻印刷要求:按原有的印刷工艺,对N cell进行确认,若有提高,则只需调节烧结工艺;若没有提高或
者提高很少,则需变更正电极网版的设计,原则一是“细线密栅”,二是不增加遮光面积。
同样需要DOE。
⏹高方阻烧结要求:烧结温度的调节简单说就是升降每个温区的温度。
一般要求“高温快烧”。
太阳电池的电性能
⏹理想电池的伏安特性【I-V Curve】
太阳电池本质上是一个大面积的二极管,二极管伏安特性为:I=I0exp[(qV/nkT)-1],I0为暗电流,表征二极管中性区少子复合的强弱,正向偏压下的多子扩散电流由少子复合决定。
光照下太阳电池可以等效为二极管并联电流源,电流源方向与外加电压方向相反,其伏安特性为I=I0exp[(qV/nkT)-1]-I L,考虑到太阳电池本身是一个电源,无需外接电压,因此太阳电池的伏安特性表示为:I=I L-I0exp[(qV/nkT)-1]。
⏹短路电流【Short-Circuit Current】
短路电流由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收集情况决定,理想电池的I SC=I L(不考虑寄生电阻),其大小受以下因素影响:电池面积,其与短路电流密度J SC共同影响I SC;光强度,即光子数目,同样的光强,紫光的光子数要比红光光子数少;电池的光学性能,能否减少光损失;电池收集性能,取决于表面钝化和少子寿命。
⏹开路电压【Open-Circuit Voltage】
太阳电池静电流为0时的电压值。
V OC =(nkT/q)ln[(I L/I0)+1],开路电压随暗饱和电流增大而减小。
暗饱和电流与中性区少子复合相关。
因此少子复合越弱,则开路电压越高。
⏹寄生电阻【Parasitic Resistance】
寄生电阻用来表征太阳电池内部的能量浪费,根据浪费形式不同,分为串联电阻(Series Resistance)和并联电阻(Shunt Resistance)两部分。
寄生电阻对电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ill Factor上。
R S的来源一是电流在电池发射极和基区的损失;二是MS接触电阻;三是电池正栅和背接触电阻。
R S 会减小FF;严重时会减小I SC;不会影响V OC;其大小用V OC处的斜率来表征。
R Sh的来源主要是制造过程中引入的缺陷,与电池设计无关。
低并阻为光生电流提供了另一条通路,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