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
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
题目解析
春末:(1)交代写作时间;(2)引起读者联想。
闲谈:“闲谈”一般是指就某一个或几个话题随便聊聊,但本文“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
解读课题,为分析文本做准备。
三、
文体
议论性散文是一种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理趣与哲思的散文,它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悟。
窠里(kē)棘手(jí)麻痹(bì)中枢(zhōngshū)中风(zhõng)
苍颉(jié)孵化(fū)轶出(yì)干戚(gān)返璞归真(pú)
2.解释加点(红色)词
轶出唯辟作福
嘉猷返璞归真
(二)文学文化常识:作家作品
一、
新课导入
本文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写作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貌似闲谈中探求深邃的思想和其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教学重点
1.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2.品味本文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剖析深刻的思想的写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议论性散文的相关知识。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2.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化。
3.语言精炼、生动、幽默,好用反语,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
作业布置
1.复习
2.完成课后练习4
3.练习册
4.预习《假如给我有三天光明》
2.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
3.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人 物
手 段
对 象
结 果
结 论
细腰蜂
毒针
青虫
成了饲料
人民不可欺骗、不可压制
统治者
愚民、
高压等
民众
不断反抗
4.分析文章段落结构,概括段意。
一(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以及细腰蜂毒针的神奇的麻痹功能。
二(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三(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2)这些词语,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文章说理风趣生动。
6.概括五、六两段列举的中外治人者麻痹民众的方法。上述方法是否有效?
(1)
◆中国做法:
① 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②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③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④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外国的做法:
①禁止集合
②防说话-控制言论
(2)无法禁止人们的 思想。
二、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以及细腰蜂毒针的神奇的麻痹功能。
2.文章重点是要说统治者们的精神控制术,为什么先从细腰蜂捕捉青虫的趣闻说起?有何作用?
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述。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适当提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浅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初步认识作者思路。
四、作业
1.字词抄写(注音、解释)
2.细读课文,找出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本文的。
((1)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2)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诞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3)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4)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①统治者的手段毕竟有限;
②人民的思想不可禁锢;
③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的。)
3.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1)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2)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
(3)“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通过听读、欣赏、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艺术创作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学策略
一、复习检查
1.注音
果蠃()螟蛉()螫针()绝祀()
嘉猷()窠里()棘手()麻痹()
中枢()苍颉()孵化()轶出()
2.解பைடு நூலகம்加点(红色)词
轶出唯辟作福
嘉猷返璞归真
3.文学文化常识:作家作品
4.细读课文,找出发生在文章写作时代的事件,说说是哪些因素促使鲁迅写作本文的。
“特殊知识阶级”
麻痹
未超以上范围
外国
不准聚会,不许开口
愚民
高压
无法禁止思想
结论
(7-8)
对“造物主”的“三狠”——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刑天舞干戚”——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
难得太平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学策略
课
前
准
备
(一)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
1.注音
果蠃(luǒ)螟蛉(mínglíng)螫针(shì)绝祀(sì)嘉猷(yòu)
序号
课时
3
课型
新授
班级
授课章节名 称
第三册第四单元《春末闲谈》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导学与同步训练、网络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
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和写法。
2.了解鲁迅及其杂文的特点,品味本文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剖析深刻的思想的写法。
(2)是说封建统治阶级比恶鬼更可憎、卑劣和反动。
10. “二大良法”是什么,“缺其一”之“一”又是什么?
(1)“二大良法”:防集会,防说话;
(2)“缺其一”:禁止人们的思想。
11. 第六段语言特点 ?
(1)幽默风趣。运用反语、讥讽等手法,拿动物类比,形象地写出统治者痴心妄想的可笑。
(2)深刻犀利。作者深入剖析了统治者“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的险恶动机,反动本质及其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即老百姓不懂思想,不去反抗,而是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任由统治者作威作福。
4. 提“二十四史”想说什么?
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治人者各种麻痹术并不能十分奏效。
5. 讽刺反语在四、五段中得以充分体现,请找出相词语并分析?
(1)“装作”“并驱争先”“不错”“够好”“贡献”“赏收享用”“特别发见”等。
它不同于议论文,它有议论的因素,要表达观点或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它,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严密的论证过程,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表议论,比起议论文,更灵活自如,形象生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文章“闲谈”了哪些话题?中心观点是什么?
(1)细腰蜂的捕食习性、俄国诗人的发愁、我国圣君的黄金世界、外国的防民之策、无头刑天的抗争等。
对象
方法手段
实质
效果
细腰蜂
(1-3)
青虫
毒针:螫
麻痹
不死不活,成为食料
统治者
(4-6)
民众
古代
“、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的“黄金世界的理想”
麻痹
理论卓然,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
不能
十分
奏效
现在
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论
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麻痹
不能十分奏效
四、
作业布置
1.复习
2.完成课后练习4(第二部分11)
教学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学策略
一、复习检查
1.“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1)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2)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3)使用喻证法便于揭露复杂的现象,阐释深刻的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可以使语言生动,富有战斗力。
②“无头也会仍有猛志”
(1)民众像机械一样没有思想地活着,甘受统治。
(2)民众思想难以禁止。
6.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三、
总结
1.本文以虫喻人,以史显时,援古证今,包容丰富,观点深刻。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把细腰蜂释毒为幼虫猎饵的生物竞争现象和中外统治者用各种精神毒品麻痹、奴役人们联系在一起,“小题”显出“大旨”,“闲说”变“正说”。
(2)中心观点: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2.“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1)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2)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3)使用喻证法便于揭露复杂的现象,阐释深刻的道理,可以使说理形象 ;可以使语言生动,富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