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免疫凝集试验
第二节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
重点提示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概念 玻片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细 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 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 agglutinogen 凝集素 agglutinin 玻片凝集试验:定性 试管凝集试验:半定量
原理图
混 合
SPA
IgG
SPA- IgG待测抗原 凝集颗粒
SPA- IgG 待测抗原
二、间接免疫血凝试验
间接免疫血凝试验: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免 疫凝集试验。
用已知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检测标本中相应 的抗体或抗原。
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 出现明显凝集的孔为滴度终点。
三、颗粒免疫凝集试验
玻片凝集试验:常作定性检测。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的颗 粒性抗原,主要用于细菌菌种的鉴定及分型、ABO血型鉴定等 。
试管凝集试验:可作为半定量检测。多用于测定血清中某 种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在 用颗粒性抗原免疫动物后,可用该法测定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 体的效价,判定抗体生成情况。
二、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抗原的检测: 用于病原体可溶性抗原的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细菌、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等的抗原鉴定和细菌可溶性产物如 外毒素等。 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成分:如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纤 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成分等。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抗体的检测: 用于检测细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后产生的抗 体:如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溶血素O、梅毒螺旋体抗 体等。 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DNA 抗体和抗甲状腺蛋白抗体等。 用于超敏反应患者的抗体测定:如青霉素抗体、某些花粉 抗体等。
采用不同颗粒作为载体的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胶乳颗粒凝集试验(LAT):载体为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GAT):载体为明胶颗粒 炭颗粒凝集试验(CAT):载体为炭粉微粒 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载体为甲苯胺红颗粒
第四节 抗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
重点提示
又称为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第一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
是指颗粒性抗原,例如细菌、红细胞、螺旋体、细胞性抗 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 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 下,经一定时间后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排斥
抗原
抗原
抗体
抗原
抗原
抗原
抗原
凝集反应的分型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抗球蛋白试验
注:待检标本采用受检者的全血
自身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原理
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将之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 。
注:待检标本采用受检者的全血
第六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重点提示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抗原的检测 抗体的检测
一、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 简便和快速 敏感度低
应用:
菌种鉴定 血清学分型 血型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 集现象。
试管凝集试验
0.5 0.5 0.5 0.5 0.5 弃掉0.5
菌液 1
2 3 45 6 7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胶乳:聚苯乙烯胶乳颗粒或羧化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性能稳定,保存期长。
炭粉粒子 甲苯胺红颗粒 ......
三、其他
质控物:标准血清、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 照血清等
试剂盒应2℃~8℃保存,切勿冻存,使用前 使试剂接近室温(23℃~29℃),摇匀后使用。
第八节 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 主要因素
重点提示
抗原因素 抗血清因素 致敏颗粒试剂 血清标本 试验条件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
敏
致敏
颗 粒
NS
凝 集 颗 粒
重点提示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正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间接免疫凝集抑制试验 协同免疫凝集试验
间接免疫血凝试验 颗粒免疫凝集试验
胶乳颗粒凝集试验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炭颗粒凝集试验 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概念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indirect agglutination):将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预先吸附或偶联于与免疫无关、大 小适当的颗粒性载体表面,使之成为抗原(或抗体)致敏 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 在的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特异性凝集现象。
抗原、抗血清、致敏颗粒试剂和血清标本
抗原的种类、数量、共同抗原决定簇、浓度、稀释剂 、温育时间等。
抗体的浓度以及非特异性凝集抗体的干扰。 未致敏的颗粒不应与实验血清起反应,致敏所用的抗 原或抗体要求纯度高,并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血清标本宜新鲜、无污染、无溶血。
试验条件
反应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温度:室温(23℃~29℃) 酸碱度:一般为6~8 离子强度: 生理盐水 振荡:混匀后应静置 质量控制措施: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操作, 同时可利用阴阳对照血清、标准抗原和参考血清设立试验对照 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五章 免疫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的发现
• 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的血清与伤寒杆 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肥 达试验 • 至1903年,Landste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 发现了人类ABO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 奖。 --血型鉴定
1. 实验材料:
灭活的伤寒菌液 (7×108/ml), 待测血清
2. 方法:
② 待测血清
① 生理盐水 (ml)
③
灭活的伤 寒菌液
1
0.1 0.09.9ml
0.5ml
2
0.5 0.05.5ml
0.5ml
3
0.5 0.05.5ml
0.5ml
4
0.5 0.05.5ml
0.5ml
5
0.5 0.05.5ml
一、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测抗体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二)反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测抗原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三)间接免疫凝集抑制试验:可测抗原,也可测抗体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四)协同免疫凝集试验:测抗原,原理与反向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相似。
所用载体是细胞壁含有A蛋白(SPA)的金黄色葡 萄球菌,SPA具有与IgG(IgG3除外)的Fc段结合的特 性。
0.5ml
弃掉 0.5 6
0.5
0.5ml
抗体稀释度 1:20 1:40 1:80 1:160 1:320 对照管
彻底混匀
④
56℃, 1h
结果
上清 清亮 轻度混浊 中等混浊 混浊 与对照相同
沉淀 大的凝集块 大多凝集管底 小、部分凝集块 很小的凝集颗粒 无凝集现象
凝集程度 ++++ +++ ++ + -
管底沉淀 凝集程度
பைடு நூலகம்
最高稀释比例
待测血清的滴度
方法评价:
半定量试验 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 可有假阳性
临床应用: 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肥达试验
概念: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最早由肥达(Widal)用于临床,故名。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 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 、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 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 试验的检测项目。(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 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 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检查抗体的肥达试验是一种间接诊断试验,故对结果的判 断要综合分析。肥达试验阴性,亦不能排除患伤寒的可能。如有些伤寒患者, 肥达试验始终阴性。
第七节 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 剂方法特点
重点提示
诊断菌液 载体颗粒 其他
一、诊断菌液
菌种应使用标准株,制备菌液时需经无菌试 验证实细菌确已被杀灭,并采用比浊管比浊调整 至所需浓度。
二、载体颗粒
红细胞:最常用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 细胞。醛化红细胞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 能力,且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
一、直接Coombs试验
用于检测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二、间接Coombs试验
用于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第五节 自身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
重点提示
自身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原理
自身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原理
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将之与另一种特异性抗体连接成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 标本中相应抗原。
Page 17
外斐试验
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 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OX19, OX2,O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 叉凝集反应,此称外斐试验,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外斐试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