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国大型化肥厂如何建设:核心材料靠进口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建国后的40多年来,陈云同志对化学工业的关怀和重大贡献不是用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
本文只就陈云同志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重新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期间,开创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的业绩作一回顾,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一、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陈云同志非常关心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提醒大家要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个历史经验。
他一贯强调在国民经济中把农业摆在首位,而且有很高的预见性。
1959年2月20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的工作汇报,那时“大跃进”带来的弊端还不那么明显,粮食还没有那么紧张,陈云同志听完汇报,严肃地指出:“提醒你们一下,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因为它关系到6亿8千万人的吃穿问题”,嘱告化工部要重视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农业的需要。
1961年4月,陈云同志同化工部、一机部、国家计委、上海市的领导同志研究如何加速建设大型化肥厂问题。
这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十分紧张,陈云同志说:“农业增产关键是化肥、排灌和拖拉机,在地少人多的地区主要靠水和肥增产,地广人稀的地方要靠拖拉机,但增产最快的还是化肥,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少,没有化肥,农民的增产劲头就小。
合成氨生产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吃穿,是大问题。
同时,合成氨的生产还是关系到农业能否上去的关键。
”接着,陈云同志又强调说:“真正增产粮食还要靠化肥和水,因此,中央一致意见是多搞、快搞化肥”。
从1960—1962年3年期间,陈云同志听化工部汇报,研究大型化肥厂建设问题,视察大、小化肥厂达十多次。
为成批快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化肥工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充分显示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二、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1960—1962年,陈云同志在抓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大型化肥厂,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
60年代初,我国的化肥工业还处在大发展的前夜,还没有形成大中小型工厂相结合的生产体系,农业急需的化肥供应不上。
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到“多搞、快搞化肥”,适应农业需要呢?当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建设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厂,有人主张调动地方积极性,多建年产800吨合成氨小型厂。
当时我国缺少粮食,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无力进口化肥,自力更生“多搞、快搞化肥”,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我国化肥工业究竟怎么发展成了问题。
陈云同志深入江南农村、上海制造化肥设备的厂家、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和上海、安徽、山东在建的和试车的小化肥厂,进行调查研究,同有关部门,主要是化工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工人进行座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1961年3月4日,陈云同志听取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的汇报时说:“我看还是提搞大型的,当然,小的要继续试验。
不勇敢试验是保守,但另一方面,实际做,必须是稳妥可靠的。
必须看到,这是全党的事业,必须谨慎从事”又说:“目前看来,几年内还是搞大型的牢靠”,“一方面试验研究要敢想敢说敢做,另一方面,具体做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研究同推广分别开来,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3月7—8日,陈云同志再次听取化工部汇报时,明确地说:“我的意见,每年搞5个5万吨(年产合成氨)的好些”。
还风趣地说:“搞多了‘叫花子吃三鲜汤’搞不起来”。
按照陈云同志的指示,我国首先建成了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上海吴泾化工厂和广州氮肥厂,接着又建成了河南开封化肥厂、云南解放军化肥厂、河北石家庄化肥厂、安徽淮南化肥厂,本着“建好、开好、管好”的精神,这些厂都一次开车成功,很快达到设计能力,大量化肥源源不断地送往农村,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使陷入困境的我国国民经济以农业增产为先导,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效地得到恢复并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我国的化肥工业建设也进入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建设的新阶段。
现在我国这样规模的化肥厂已有50多家,占全国化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亲自动手安排大型化肥厂建设在60年代初,我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自力更生成批快速建成大型化肥厂,没有陈云同志亲自动手、踏实细致的安排和多谋善断的决策,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陈云同志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情况摸得透,决心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型化肥厂的建设,为化肥工业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61年,陈云同志先后视察了南化公司化肥厂,山东济南、安徽合肥和上海的小化肥厂。
他认为“化肥厂的配套比电站复杂得多”,“化工生产比别的生产复杂,要靠外面供应很多原料。
开矿、交通、运输、包装容器都有问题,因此生产要预先估计到。
”基于上述认识,陈云同志在组织指挥我国大型化肥厂建设中,特别强调有关部门配合,相应建设与大型化肥厂的配套项目;关照国家综合部门,同时安排洗煤、炼焦、电站和交通的建设项目,一旦化肥厂投产,就能保证动力、原料供应和运输畅通,迅即将肥料供应到农村去。
在大型化肥厂内部建设中,陈云同志提出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设备,三是成套供应。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1961年4月4—10日,陈云同志在杭州亲自主持会议,同化工部、一机部、国家计委、上海市的领导同志一起,用6天时间,一一作了落实安排,责任到人。
这次会议确定:材料问题,为确保设备质量,大型化肥厂用不锈钢和仪表轴承用钻石等,专拨1600万美元外汇,进口相当于2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用料。
进口材料由化工部专管专用,不得挪用。
合成塔热电偶用镍铬丝的镍由国库进口镍中拨给。
当时由市场采购的三类物资,如阀门管道用石棉垫片等由物资部组织供应。
设备问题,由一机部和上海市定点生产。
一机部确定由部直属104家企业定点制造化肥设备、仪表、阀门。
上海市在市属300家机械厂中选出100家,定点制造大型化肥厂设备、仪表、阀门。
成套问题,机械部门生产的化肥机电设备由一机部成套公司组织成套供应,做到各类设备相互匹配并配带足够的备品配件。
设备在现场安装后,出了毛病,要组织生产厂家包修包换。
对于陈云同志在组织指挥大型化肥厂建设工作中这样亲自动手、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多谋善断的决策水平,参加当年工作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肃然起敬。
四、从实际出发,指导我国小氮肥工业发展6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800吨合成氨小型厂试车还没有成功。
陈云同志经过调查研究后,一方面认为还不成熟,还不能马上推广,在全国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他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亲切的关怀。
1960年11月18日,陈云同志在视察上海化工研究院小型合成氨装置后说:“看来800吨是好的,将大化小”,“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是绝顶聪明的,应当得勋章”。
同年7月21日,陈云同志在北戴河曾说过:“小合成氨有两大革命,第一,不需要氨加工”,“第二,这些小设备各省市都可以制造”。
陈云同志主张试成功了再推广。
他嘱告化工部领导,每月向他作一次800吨小合成氨厂试车情况报告。
同年10月30日,陈云同志详细听了化工部技术人员关于小合成氨厂试车经验交流会的汇报。
对于进一步修改小合成氨厂的设计,陈云同志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陈云同志说:“在修改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下面一些条件,一是大量的(指全国可能要建上千个厂);二是建设在农村,技术人员少,使用机器的是农民;三是外部协作条件差。
”陈云同志还比喻说,小化肥厂建成生产,要像北方的锅驼机那样牢靠,而不要像林黛玉、贾宝玉那样娇气。
对于有毛病的压缩机,究竟采用立式的好,还是卧式的好,陈云同志用自己的话说,究竟县“站着好,还是躺着好”,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好。
按照陈云同志这些指导思想,技术人员多次改进了设计和设备。
许多厂可以出合成氨了,陈云同志又嘱告化工部每天都要送一份小合成氨厂的生产日报给他看。
在陈云同志的指导关怀下,经过广大职工努力,小合成氨厂逐步过了技术关、经济关和原料关,后来全国发展到一千多家,产量占化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有的小合成氨厂像陈云同志视察过的安徽合肥化肥厂,已经发展成为大型的综合化工企业。
在陈云同志的指导关怀下,我国从60年代初开始,建设成功一大批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厂(现在称中型化肥厂),试验成功并推广到全国,在各地建成了一千多个小型化肥厂,加上70年代我国引进的13套年产30万吨大型化肥厂(产量也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化肥总产量已超过1亿吨,占世界第二位。
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仍然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坚持把农业摆在首位,我国化肥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抚今追昔,我们非常怀念陈云同志在我国自力更生、成批快速地进行大型化肥厂建设,发展化肥工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五、学习陈云同志的思想和观点,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努力奋斗陈云同志对我国化学工业的指示很多。
1961年3月4日、6—8日系统地听取了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基本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医药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的汇报,都一一作了指示。
在化学肥料工业方面,陈云同志为解决当时我国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我国农业特别是增产粮食的急需,重点抓了氮肥工业建设,他同时还指出应当发展钾肥,以防农作物倒伏。
在基本化学工业方面,陈云同志提出要千方百计降低能耗。
在橡胶工业方面,提出使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原料并重,等等。
我们在学习陈云同志对化学工业指示的同时,一定要继续深入学习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陈云文选》,运用陈云同志的思想和观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