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图片。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课件出示溶洞景观的图片,相机介绍关于溶洞、石钟乳、石笋等知识。

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读题质疑。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是游记。

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3.教师归纳问题,同时板书: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

就让我们快速跟随叶老的文字一起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

每个人都是在问题的驱使下学习的,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2)读准字音,圈画生字,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合作解决,或者做上标记。

(3)读通句子,尤其是带生字的长句子,要求多读几遍。

(4)在朗读之后,分组学习,重点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完成课后练习。

同时课件出示课后习题: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出洞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合作,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完成填空。

3.检查初读预习及学习情况。

师生交流。

(1)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交流生字的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字族识字”等方法快速识记生字。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

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与石笋等。

③指导难字的书写。

导思: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哪一笔需要特别注意?指导“鹃”“臀”“笋”“乳”的写法。

“笋”是上下结构,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撇。

“鹃”是左右结构,左下“月”中的竖撇要写成竖,同样,“臀”字中的“月”也有这样的变化。

“乳”的“子”第三笔横变提。

(2)汇报读文,理清顺序。

①学生汇报读文,引导学生对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作者的游览顺序。

②学生汇报游览示意图,明确作者游览的顺序。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一,板书游览示意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③小结:同学们,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作者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

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应该做到正确、流利。

因此,安排学生自由读和汇报读的环节,目的是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除了安排读之外,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思考游览的顺序,并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顺序。

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1.过渡:词语学会了,游览顺序清楚了,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观赏双龙洞的美景吧。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段落,大致交流了解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大致特点即可。

洞口:很宽外洞:很大孔隙:窄小内洞:一团漆黑,有石钟乳和石笋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为积累语言做准备。

这一遍的读也是提高认知的读,是一遍更深入的读。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再读两遍课文。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3.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直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沿途赏景,愉悦心情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过渡:作者游览双龙洞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一切都让人欢欣愉悦。

他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并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文,抓关键词句,感受美景。

3.师生交流。

理解感受,品味朗读。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

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

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反复诵读,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美景,感受祖国的秀丽河山和大自然的神奇。

②出示映山红及春天的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③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这份生机勃勃。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呢?①理解: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

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溪流的节奏美。

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用“时而……时而……”说话。

4.小结:作者把一路的见闻写得这样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目睹了那沿途迷人的风光。

齐读第2、3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进入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依据文字合理想象,有感情朗读,欣赏美景,既能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三、看自然奇观,悟自然神奇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交流。

3.交流外洞特点:重点理解词语“突兀森郁”。

出示语句: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

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4.交流孔隙的特点:想要进入内洞,最有趣的还是进洞的方式。

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去感受这份神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二,重点体会孔隙的窄小。

出示语句:(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行船方式,和课文中的行船方式做对比,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凸显孔隙的特点。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窄小。

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朗读这两句话时,抓住“挤压”“稍微”“一点儿”等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觉。

小结:同学们,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我们最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时的亲身感受,把孔隙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

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5.交流内洞的特点。

出示语句:(1)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点题。

)(2)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①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各种各样。

②想象一下具体有哪些形状。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