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大利统一

意大利统一

序言:学术界对意大利统一史的研究[1](意)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著:《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论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夭折》,刘景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加富尔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作用》,赵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论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度的道路》,王亚平,《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5]《普鲁士式的道路再评论》,王志乐,《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第五章第一节意大利统一序言:学术界对意大利统一史的研究一、统一前的意大利二、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三、统一运动的过程四、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特点五、试分析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一、统一前的意大利• 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

•伦巴底和威尼斯仍处在奥地利统治下,奥军驻扎在托斯坎尼等国;在罗马教皇国的法军不肯撤走。

大多数国家又恢复了专制制度。

只有撒丁王国保留了1848年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而且,也只有撒丁王国是不受外国奴役的独立国家。

撒丁王国1859年的意大利北部二、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劳动人民的愿望。

其领袖是马志尼。

他多次组织武装暴动,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但他走上了靠少数人暴动、暗杀等活动来实现统一的道路。

遭到残酷镇压。

马志尼(1805—1872)•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家、民主派领袖和思想家,青年意大利党的创始人。

出身于热那亚医生家庭,学过法律。

1827年加入烧炭党。

1830年被捕并被驱逐出国。

1831年在法国马赛创立青年意大利党。

在30至40年代多次发动起义,均因缺乏群众支持而告失败。

1860年支持加里波第远征南意大利。

他一贯同情工人处境,但对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持否定态度。

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传播。

著作甚多。

1872年去世。

•自由派主张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驱逐外国势力,实现统一,通过有限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是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

1852年担任首相后推行改革。

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增加国家收入以资助各项建设事业,取消一些限制性的工业法规,降低关税,鼓励工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

加强国防力量。

主张政教分离,允许一定范围的言论自由。

对奥地利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态度。

•这些措施增强了撒丁的国力,提高了撒丁王国地位和声望,得到意大利各邦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也博得许多温和的民主派的好感。

1857年,加富尔筹建了“意大利民族协会”,让曼宁担任主席,加里波第担任副主席,把相当大的共和派力量集中到他的间接领导之下。

加富尔(1810-1861)意大利统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中温和自由派的领袖,撒丁王国首相和意大利王国首相。

生于都灵的贵族家庭。

1852年2月任财政大臣。

1852年11月出任首相。

1858年,法国同撒丁王国签订反奥军事同盟。

1859年,在法、撒联军的打击下,奥军节节败退,撒丁王国收复了伦巴底,后来意大利中部也并入撒丁王国。

1860年,加里波第率军远征西西里占领意大利南部。

加富尔便派人劝加里波第使意大利南部和撒丁王国合并,1861年3月成立了意大利王国。

加富尔出任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任首相。

6月加富尔病死。

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之一。

曾加入青年意大利党。

1834年起义失败,逃亡南美。

1848年回国。

五、六十年代领导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而斗争。

1859年率领志愿军打败奥军。

1860年率领红衫军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随即与萨伏依王朝妥协,将解放的土地合并于撒丁王国。

1862年和1867年两度组织武装部队进攻教皇统治下的罗马,均遭失败。

加里波第拥护巴黎公社,并缺席当选为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

他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

•民主派主张以革命方式统一祖国,加富尔希望通过外交和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

•为了这一目的,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撒丁站在英法一方参战。

1858年7月21日,加富尔和拿破仑三世商定:法国出兵帮助撒丁打击奥地利,统一上意大利王国。

作为报答,把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

克里米亚战争之巴拉克拉瓦战役•克里米亚战争:即克里木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

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

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

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控制的多瑙河两公国)。

10月,俄土战争爆发。

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

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

后来战事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

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停战求和。

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三、统一运动的进程1. 第一阶段:1859年对奥战争•加富尔积极扩军备战。

皮埃蒙特总动员,征召志愿人员入伍。

议会颁布了志愿军条例。

把加里波第召回国,商定由加里波第指挥这支志愿军。

• 4月23日,奥地利向皮埃蒙特递交了最后通牒。

皮埃蒙特拒绝了。

29日,奥军越过界河,打响了第一枪。

战争开始阶段,奥地利军队进入皮埃蒙特。

5月23日,加里波第率志愿军进入伦巴底。

攻占了瓦莱斯和科摩。

6月4日,在马金塔战役中法撒联军获胜。

6月22日,法撒联军在索尔菲利诺获胜。

意大利的爱国运动迅速高涨。

•托斯坎尼、帕尔马、摩地那相继发生起义,统治者被赶走。

罗曼那摆脱了教皇的压迫。

起义各地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领导的临时政府。

拿破仑三世被革命形势吓倒,单独与奥地利签订和约,破坏了加富尔的计划。

他要求继续同奥地利作战,但被国王拒绝。

加富尔辞职。

• 1859年8、9月间,托斯坎尼、摩地那、帕尔马和罗曼那的临时政府选出了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任“专政者”。

各邦都宣布与撒丁王国合并。

1860年1月15日,英法政府达成协议:意大利中部各邦应由公民投票决定自己的归属。

1860年3月,加富尔重任首相,在中部各邦搞全民投票,肯定了中意各邦合并于撒丁。

4月,在法军的监视下,萨伏依和尼斯也举行了所谓的公民投票,正式将两地划归法国。

到1860年春,初步完成了意大利的局部统一。

2. 统一运动的第二阶段:西西里起义和加里波第的远征•1860年春天,意大利统一运动又现高潮。

1860年4月,西西里起义爆发,王国政府进行镇压。

人民呼吁加里波第率远征军支援。

•民主派组织“千人志愿军”。

5月5日加里波第率军出发,5月11日在西西里登陆。

撒丁王国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意大利民族协会”和“千人长枪基金会”向志愿军提供武器和资金。

加里波第打败政府军,7月初占领西西里岛。

• 5月14日,加里波第命令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重新组织地方议会,颁布法令取消不合理的税收,规定每个参战农民可以从公共土地上分得土地。

但同时也拒绝了农民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的要求。

加里波第和他的志愿军• 8月18日,加里波第率志愿军越过墨西拿海峡,在两西西里王国登陆。

波旁王朝军队望风披靡。

9月3日加里波第进入萨普里,9月6日占领萨勒诺,9月7日,进入那不勒斯。

加里波第下令把停泊在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舰队交给撒丁王国海军,任命了许多加富尔派的人当临时政府部长。

• 9月11日,撒丁军队攻入教皇领地,9月29日占领马尔撒和安波里亚。

根据加富尔的建议,加里波第在南意大利进行公民投票,对是否并入撒丁王国进行表决。

民主派没有做宣传工作,结果南意大利合并于撒丁王国。

• 1861年3月17日,都灵议会正式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撒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为意大利国王。

3. 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完成:罗马战役•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实现是通过外交手段取得的。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

最后奥地利战败,威尼西亚归还意大利。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调回驻罗马军队。

9月初,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进入教皇辖地,20日占领罗马。

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凡蒂冈。

意大利统一最后完成。

四、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特点•它始终贯串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都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和不民主的因素。

意大利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手中,连中小资产阶级都被排除在政权之外。

•但意大利统一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很多障碍。

统一后的意大利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思考与探索:试分析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两国都是在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统一的;都是通过王朝战争和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的;统一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政权。

不同点:两国民族统一的任务有所不同;统一道路的领导成分有所差别;两国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的程度有所差别;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态度。

差别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阶级力量对比不同。

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比较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