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巨型组合柱结构设计[详细]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巨型组合柱结构设计[详细]

中建东北设计院与建研科技股份公司合作,以构件 实际配筋和截面为基础,采用ABAQUS程序对ST1进行了 动力弹塑性分析。
经校核,与初步设计采用的LS-DYNA程序的计算结 果基本一致。
ST1动力弹塑性最大层间位移角
ST1动力弹塑性最大位移
超塔ST1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83;
A型柱
B型柱
型钢采用Q345GJC 最厚钢板为100mm 非节点区最大含钢率 10.9%
根据模型试验和构件验算的结果,综合考虑了加工、运输和安 装的可行性,优化和改进了巨型柱中型钢间的连接构造。
增加约束混凝土的面积,尤其是在受力最大的角部; 确保巨柱在双向荷载作用下能够整体共同工作; 避免独立多肢型钢间难以施工的钢筋布置。
巨型柱中 型钢加工
转换桁架预拼装
组合巨柱施工
巨柱和支撑节点
钢构安装
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
ST2超塔主体封顶: 2012年10月15日
ST1超塔主体封顶:预计2013年6月
在剪力墙平面布置突变部位增设暗梁和型钢暗柱;
在最大层间位移角楼层附近提高巨型柱的含钢率、 增设剪力墙中的型钢暗柱、提高竖向构件配筋(箍) 率。
六. 组合巨柱截面优化
巨型柱受力特点:
• 非节点区柱段 以轴力为主
• 节点区有较大 的弯矩和剪力
• 巨柱在节点区同 时承受双向的剪 力和弯矩
轴力图
弯矩图
剪力图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 巨型组合柱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 工程概况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
超塔ST1: 地上80层 建筑总高383米
超塔ST2: 地上62层 建筑总高279米
商业裙楼:地上6层 整体地下室:4层
总建筑面积:47.59万平米
中庭
空中花园
中庭外观
超塔ST1效果图
防震缝 Seismic Joints
顶点最大位移为1415mm;
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最上面两个桁架 层之间第64-72层。
核心筒四周的主要剪力墙破坏较轻,只有底部个别墙肢出 现少量塑性应变。
巨型柱内的钢骨和钢筋均处于弹性状态,混凝土压应力未 达到峰值。
大支撑的钢管处于弹性状态。
转换桁架最大应力为173MPa,未进入塑性。
龙骨柱最大应力为307MPa,龙骨支撑最大应力为203MPa, 均未进入塑性。
超塔ST1
超塔ST2
裙楼西部 Podium West
裙楼中部 Podium Center
裙楼东部 Podium East
整体地下室最长:340米 裙楼设缝后最长:141米
大连中心·裕景(公建)总平面图示意
二. 结构体系
巨型支撑框架-混凝土内筒 混合结构。
采用内、外筒双重抗侧力 结构体系。
内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外筒:巨型支撑框架
ST1中震作用下的剪力调整
三. 构造特点
次框架局部
转换桁架
次框架柱顶与桁架的连接
次框架柱与大支撑和桁架脱开,可避免 大支撑进入塑性对次框架承载力的影响。
次框架柱穿大支撑节点
A型巨柱 与圆形龙骨柱接连
B型巨柱 与箱形大支撑连接
巨柱的钢骨在节点区采用K型钢板 与大支撑和桁架连接
四. 弹性计算
分别采用ETABS﹑SATWE程序进行了计算, 结果非常接近。
巨型柱截面优化
巨型组合柱截面特点: 1。尺寸较大,底层3.2mX3.2m; 2。截面非双轴对称; 3。含钢率较高,初步设计最大含钢率为9.2%; 4。初步设计为3个型钢分散布置。
根据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改进巨型柱中多肢型钢间的连接构造,并通
过模型试验复核在轴向和双向偏心支撑荷载下巨型 柱的承载力。”
A型柱
B型柱
巨型组合柱施工图截面
巨型组合柱截面验算
根据巨型柱试验结果: 1。构件截面未屈服时,基本满足平截面假定。 2。构件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承载力,可以用有限元分析求
得,也可采用截面特性分析软件求得的结果乘以一定的 修正系数。 3。通过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不考虑混凝土约束效应将得 到偏安全的计算结果。
RC Core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61~80层
巨柱截面: 3200X3200~2500X2500 混凝土强度:C60
31~60层
ST1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1~30层
ST1外筒展开图
61-80层核心筒
主要墙肢厚: 1400~600 混凝土强度: C60/C50
31-60层核心筒
8-30层核心筒
1-7层核心筒 ST1核心筒平面
在15层以上,外筒承担了超过 一半的倾覆弯矩。
ST1核心筒承担的倾覆弯矩
风荷载作用
小震作用
在15层以上,外筒承担了接近一半的楼层剪力。 其中,大支撑是外筒主要的抗剪构件。
ST1核心筒﹑大支撑承担的楼层剪力
根据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巨型支撑框架承担的中震 地震剪力应适当放大,并且 不宜小于总地震剪力25%”。 在60层以上部分楼层需要进行 剪力调整。以满足结构抗震设 防二道防线的要求。
业主委托建研科技股份公司进行了巨型组合柱 的模型试验。
初步设计截面
试验柱截面
A型柱
B型柱
对比试验的 有连接板截面
A型柱
B型柱
型钢上端
钢筋绑扎
型钢
试验模型
试件下端
试验加载
轴压加载
一定轴力作用下、施加往复 侧向荷载
考察构件的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承载力
无连接板B型柱裂缝分布
有连接板B型柱裂缝分布
无连接板的试件比有连接板的试件先出现裂缝,且裂缝开展较快。 A、B型柱设置连接板后,构件屈服后的延性有明显改善,破坏状态 较轻。 B型柱的角部先出现竖向裂缝; 无连接板的B型柱,当轴压比较大(接近0.8)时延性较差,破坏时 出现较大的竖向裂缝。
Hypo-Frame 次框架
Transfer Trusses 转换桁架
RC Core 钢筋混凝600 混凝土强度: C60/C50 巨柱截面: 2800X2800,2500X2500 混凝土强度:C60
1~30层
ST2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风荷载作用
小震作用
ST1超塔,ETABS程序计算结果:
自振周期(秒) T1=6.80 X向 T2=6.35 Y向 T3=3.18 扭转
最大层间位移角
地震 X向 1/1242

X向 1/551
Y向 1/1274 Y向 1/564
ST1地震荷载层间位移角
ST1风荷载层间位移角
五. 抗震性能化设计
根据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大部分连梁内钢筋屈服,混凝土开裂,连梁破坏区域集中 于梁端。
大震作用下结构仅有轻度损坏, ST1超塔满 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ST1施工图加强措施:
根据结构计算和抗震性能化设计需要,采取了下列 加强措施。
改进巨柱截面构造,并调整巨柱的含钢率;
增加底部加强区的主要墙肢厚度并在墙中增设型钢 暗柱;
采用截面特性分析软件计算,并不考虑混凝土的约束 效应,本工程巨型柱承载力可满足中震弹性要求。
1-16层柱
17-31层柱
B型柱CC1中震弹性承载力图
七. 钢结构制作与施工
A型柱非节点区 A型柱节点区
B型柱非节点区
B型柱节点区
• ST1塔楼巨型柱中钢骨最大分节长度12米; • 最大分节重量87吨; • 采用了国内目前最大的塔吊ZSL3200; • 钢骨分节满足运输和吊装要求。
角部的5个巨型SRC柱 每15层设1道转换桁架 跨15层的大支撑
外筒在中庭处用龙骨柱封闭, 加强整体刚度。
Mega Braces 大支撑
K Braces 龙骨支撑 Mega Columns 巨型SRC柱
超塔ST1结构体系
Hypo-Frame 次框架
Transfer Trusses 转换桁架
Dragon Column 龙骨柱
巨型支撑框架-混凝土内筒 混合结构
采用内、外筒双重抗侧力 结构体系。
内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外筒:巨型支撑框架
角部的5个巨型SRC柱 每15层设1道转换桁架 跨15层的大支撑
Mega Braces 大支撑
外筒刚度已足够,在角部不设 封闭支撑。
Mega Columns 巨型SRC柱
超塔ST2结构体系
设计地震动参数: 小震按“安评”和规范的较大值,中、大震仍按
规范采用。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内筒主要墙肢(包括斜向墙肢)的偏压、偏拉、
受剪承载力按中震弹性复核,并满足大震下的截面剪 应力控制要求。
外框柱和大支撑的承载力按中震弹性复核。 转换桁架构件承载力按大震不屈服复核。
ST1动力弹塑性分析
根据超限抗震审查要求,ST1结构高度超过300m, 应由两个不同单位进行独立的动力弹塑性计算校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