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张骥、闫磊2013-1-23 13:03:4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00)【摘要】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而言较为隐性的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影响,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试从欧洲统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欧洲观念的深化发展,欧洲共同的文化政策和在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压力面前欧洲的文化抗争问题及文化因素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文化差异【作者简介】张骥,男,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闫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1,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1-0083-1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15国,2004年将发展成25国,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深入到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共同货币政策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民政事务的政策合作,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试对欧洲统一观念、欧“普世主义”既来自于罗马教会维护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统治的努力,也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经久的魅力。
十字军东征(1096—1270),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1](pp20-28)。
有人评价说:“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pp53-57)尽管基督教会不遗余力地宣扬和推广“普世主义”,强调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和教会权力的普遍性,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然而,谋求统一的追求与梦想覆盖了以后几十代欧洲人的灵魂。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
这些战争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此时,欧洲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谋求欧洲的和平与发展: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卢梭则认为,只有依据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欧洲联合才可能实现;杰·边沁在《国际法原则》中提出了“普遍和永久和平的计划”;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圣西门致力于“重新组织欧洲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联盟;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他曾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
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
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这就是唯一的理想结局。
”[3](pp16-1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联合的思想获得了新的动力。
1925年,法国时任总理赫里欧明确表示:“我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看到欧洲合众国的出现。
”1929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向德国政府建议组织“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向欧洲各国政府提交了备忘录,倡议建立欧洲主权国家的联盟。
库当霍夫·卡莱吉认为欧洲必须保持它的个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共同的欧洲灵魂。
他认为欧洲灵魂有三个特性:基督教的深度,希腊的广阔,日耳曼的高度。
在这样的欧洲联邦里,每个公民都是一个优秀的本国的公民,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欧洲人。
如同人们热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也能热爱他们的父国与母国——欧洲。
库当霍夫断言,欧洲联邦是一个精神的领域,并且不能区分其语言、种族或宗教团体[4](pp827-833)。
纳粹在德国的上台宣告了欧洲联邦计划的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剧了欧洲衰落的过程。
在这场战争中,传统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往日耀眼的“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5](p578)。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难,欧洲人重新审视欧洲联合问题,他们坚信,解决欧洲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欧洲的统一。
战争使欧洲成为废墟,美苏对抗加深了欧洲的分裂局面,以德国为界,欧洲各国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
历史的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欧洲文明正在沉沦,欧洲人有失去自我特性的危险。
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后写下了《西方的没落》一样,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创伤后写下了《别了,欧洲历史》。
而丘吉尔则发问:“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6](p257)1946年,丘吉尔提出:“我们必须创建一种欧洲合众国。
只有这样,几亿辛劳的人民才能重新获得使生活具有价值的快乐和希望。
……为什么不应有一个欧洲组织,让这个动荡而强大的大陆上的迷茫的人民拥有扩大的爱国主义和享有共同的公民资格呢?为什么它不应拥有其应有的地位,与其它庞大的群体一起来安排人类的命运呢?必须有一个操多种语言的亿万家庭自觉参加的信仰行动。
”[7](pp5-6)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欧洲联邦的第一步是发展经济,煤、钢工业的联营立即为它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并将改变那些长期从事战争武器制造地区的命运。
……为维持和平,欧洲联邦是必不可少的;依靠联合进行基本的生产,依靠设置一个约束法国、德国和其它成员国的高层权力机构,我们的建议将为欧洲联邦的实现奠定第一个坚实的基础。
”[7](pp10-11)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
他指出:“煤钢共同体所属6国的煤钢事业在顺利发展,应该使其顺利发展下去,直到建成欧洲合众国时,才算取得最后胜利。
”后来,莫内还在西欧领导了一个名为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的运动。
莫内后来评价煤钢联营时说:“它本身只是一个技术措施,但其共同机构下的新的程序,使人类的思想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7](p20)他进一步论述说:“控制别国的思想支配各国的政策达几个世纪,现在我们看到,欧洲已经克服了这种思想。
这一点对我们生活在古老的欧洲大陆的这些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它还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将会把同样的心理传给欧洲以外的国家和人民。
欧洲这个新的行动方式取代了民族国家的控制企图,它所依靠的是集体适应于新条件的一个稳定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连锁反应,是使一个变化引起另一个变化的催化剂。
”在阐述了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欧共体的远景后,他说:“实际上,当欧洲的统一开始影响到英国、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时,我们看到了这种世界责任感正在增长。
欧洲统一不是一个蓝图,不是一种理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的进程。
……人类的本性没有改变,但当国家和人类接受了同一个准则和机构而保证采用它们时,人类相互之间的行为就会改变。
这就是文明的进化。
”[7](p20)由于冷战国际环境的存在,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谈论的欧洲统一,主要限于西欧地区,不过戴高乐却是一个例外。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发表的关于欧洲前途的著名讲话中提出,欧洲的真正统一意味着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他还强调:“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
首先苏联不复是现在这样的苏联,而成为俄国。
……这个提法只是一种历史的预见。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证实了戴高乐这个惊人的历史预见。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
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时人们已开始谈论“大欧洲”,甚至整个欧洲国家的统一问题。
在苏东演变过程中,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欧大厦”的设想。
他认为,苏联对欧洲问题的态度,是由“我们首先是欧洲人这一点决定的”,“欧洲统一的思想应当重新集体研究探索”,“整个欧洲是由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科技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大家都被共同的命运拴在一起。
”戈氏的这种思想后来为叶利钦、普京所继承。
“大欧洲”的范围基本上与欧洲的文化与地理范围相吻合,即戴高乐所讲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尽管在现阶段欧洲东部的最终界限既不能明确说明,也不能最终确定,但从最广义而言,欧洲是从共同的基督教传统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共有文明。
欧洲的比较狭隘的西方定义是与罗马帝国及其历史遗产相联系的。
但欧洲的基督教传统中还包括拜占庭及其俄罗斯东正教的成分。
因此,在文化上讲,欧洲的含义比耶稣使徒彼得的欧洲要广,彼得的欧洲则又比西欧广得多,尽管近年来西欧一直在盗用‘欧洲’的名义”[8](pp106-107)。
陈乐民先生指出:“俄罗斯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欧洲。
这一点连俄国的‘斯拉夫派’也不能否认。
其中原因之一(应当是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说到底是‘欧洲’的一部分,与西欧和北欧同属欧罗巴;东正教虽有东方色彩,崇奉的毕竟是同一个基督……俄罗斯文化刨根追底,其至今居于主流者,最终会追到小亚细亚到古希腊这一脉。
”[9](p307)而且,在欧洲统一观念发展的历史中“有一种不合理的感情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不合理的感情比冷静的经济、科学或社会学的动力更容易推动大群的人,决定事件的发展。
人们可以称之为‘欧洲梦’。
它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
但丁在他的《帝制论》一书中曾描述了欧洲大陆在一统之下得治的模糊愿望。
……它从未实现,却也始终没有消失……欧洲是西方种种思想和希望的诞生地,是其故乡。
我们要捍卫它们无非是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活就没有过头。
”[10](pp1-2) 欧洲一体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思想渊源,二战后,几千年来的统一梦想逐步付诸于实践。
由此可以看出,欧洲统一的观念以欧洲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为基础,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思想渊源和文化认同,这是其实现一体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欧盟文化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与整合欧盟文化政策是欧洲一体化深层次的整合,具有战略意义。
欧盟对文化认同的构建是文化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体化与多元化国家矛盾和民族利益的反映,它正在推动民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超民族阶段,这一阶段是民族发展的更高层次。
它是多元与共同文化层次兼容互动的新民族文化。
文化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文化政策可以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难以企及的空间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