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

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见《史记评林》)2.入仕为官奉使西征巴蜀;参加封禅大典;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

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

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书: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而别名“世家”。

列传: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包括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

(《绛侯周勃世家》但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五、《史记》精彩观点----司马迁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的经济观:经济决定国力;工农商虞并重;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民主性:向往理想政治;歌颂下层人物优良品质;赞同“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批判性:坚持文化理想和史官精神,批判冷酷自私的统治集团和不合理的现实。

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生死关头的理性抉择;超越苦难的生命精神。

六、《史记》文学性界说1、魏晋以前多是从广义的文学性入手,只着眼于《史记》文章简洁,辞采华美。

2、唐人深化了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着眼于探讨《史记》散文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美。

3、宋元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对《史记》文章艺术美的研究、挖掘更深,并且开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评价《史记》的文学性。

4、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全面系统地发掘司马迁塑造历史传记人物典型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史记》文学性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七、《史记》的文学成就第一从叙事的进步看,司马迁突破了以事件逻辑为中心的时间意识,在他的优秀的人物纪传中,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第二从写人艺术看,司马迁开创传记文学:一是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二是运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三是虚构合情故事表现人物传奇色彩;第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司马迁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以散为基础的,散就是字句长短不一,文章不要求过于谨严齐整,如排句对句等,惟散才能多变。

散主要体现在叙事上,变主要体现在对话上;散是在流畅\浅易\简洁的前提下形成的,变是在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前提下产生的;散是指形式上不整齐划一,变是指语言内容具有不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气氛而异。

惟变才更见其散,二者统一在一条原则下,就是接近口语,不假修饰,尽量做到写生式的白描和无雕琢的朴素。

△<汉书>与<史记>写作之异同:首先,司马迁著史,寄慨遥深,因此叙事往往饱含爱憎,议论往往有如唱叹,具有诗的感情和歌的韵律,故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之离骚”,而《汉书》则近乎“纯史”,不甚动情;其次,《汉书》对《史记》的删繁就简,虽然无损内容的表达,却往往失去了司马迁叙事的生动和寄托的深意;三是《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尤其是特辟《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四是从语言上看,《汉书》虽不如《史记》的文气疏宕、富有神韵,但其叙事的详密谨严,语言的整饬富赡,也是可见功力的。

八、无韵之离骚--用诗人的心灵感受历史,在历史的悲剧中显现悲情司马迁的悲情原因:身世之悲,历史之悲,尚悲的文学传统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司马迁的悲情表现:描述悲剧人物,总结悲剧教训,抒发悲剧情感<伯夷列传> 五段结尾发问:一问六艺,二问孔子,三问天道,四问人世,五问君子何以不朽?意境开阔。

太史公这些问语还都是反问式的,既是向读者提出的,也是向自己提出的,其答案或多或少地隐于问题本身之中,意味深长: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所有那些意思都是隐约恍惚的,你可以感觉到有一种沉郁的感情在里边盘旋,那是一种美感,一种留给我们去思索和联想的诗意和哲理。

第四讲汉赋一、释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声韵谐和、形式整饬;句型自由,无格律限制;状物叙事,抒情说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朱熹《诗集》序)--不假比兴,直接展现事物,以陈述性、叙述性、描述性为主“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取义于“不歌而诵”的说唱体形式,在汉代由半书面半口头的文学演变为纯书面文学。

二、汉赋的审美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体物写志——赋的内容: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同时也注重讽谏之义,最终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赋的形式:铺张扬厉,辞藻华美,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和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整饬\精微而又宏大的文体;三、兴盛的原因1.文学贾谊对骚体赋的文学发现;汉代文人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认同;由<诗经>雅颂发展而来的”美盛德之形容”;2.社会政治的大一统;经济的迅速发展;“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创作精神,艺术再现社会繁盛和帝王奢华;3.王室贵族的提倡汉代帝王,大多好招揽文士,提倡文学,设立献赋考赋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