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环境,是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
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孩子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环境创设也对幼儿自主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现和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教育功效,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主动发展。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而安全、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化的环境,应“以儿童为本”,按照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来设置。
因此,创建儿童需要的温馨、快乐、自由和可以学习创造的乐园,就成了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如何创设促进幼儿成长的环境,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创建轻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孩子喜欢的园内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
创建良好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要从提高教师对工作的认识开始。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爱岗敬业、争当“师德标兵”活动向先进人物事迹学习,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修养教育,树立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事业心。
我们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鼓励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天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和享受。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享受的心理对待每天的工作。
教师和孩子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心理环境宽松愉悦。
当然,我们的工作光靠态度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必不可少。
我曾听说过两则寓言故事,一则为《我牵蜗牛去散步》,一则为《蜗牛牵我去散步》。
在第一则故事中,“我”因蜗牛太慢而催它、唬它、责备它,甚至拉它、扯它、踢它,蜗牛反而爬得更慢了;而第二则寓言中,“我”转变方式跟在了蜗牛身后,不再催它、逼它,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却闻到了花香,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
直到蜗牛又朝自己的另一个目标爬去时,
“我”才如梦初醒:面对如“蜗牛”般的孩子们,“我”该去“催它、唬它、责备它,”还是跟在后面“欣赏它”,让它轻松愉快地前行。
“我牵”和“牵我”的转变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而理念的提升和方法技巧的获得,不是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和改进的结果。
这些能力的取得,为创建轻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2.1创建安全、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是《纲要》中对健康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为幼儿创建安全、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是前题。
健康、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他们自觉形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教师每天的整理、擦拭、消毒工作过程中,幼儿享受着整洁舒适的环境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自觉养成生活卫生好习惯:如饭前便后主动去洗手了、不随地大小便了、毛巾茶缸知道摆整齐了、会叠衣服被子了、用过的东西会放回原位了等等。
可见,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幼儿卫生安全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
2.2让幼儿园大环境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1)在孩子的心目中,美丽、奇妙、童话般的环境是他们最喜爱的地方。
因此,我们利用门厅、走廊、墙面等空间布置出了能吸引幼儿看、说、问、学的大环境。
门厅中以幼儿绘画作品和活动照片为主题、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做成的美丽吊饰,不仅反映了孩子生活的片断,它还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家长展示了我园教师的创造才能;墙面上各种标志和生活小常识图片,向孩子们进行着随时随地的教育和影响。
定期更换的小专栏图文并茂,介绍了运动项目的来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体育运动常识,成了孩子们每天回家前必然光顾的地方;利用不同季节植物布置出的田园风景,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巧用旧地垫做成的画框凝结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智慧……。
这一切不仅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而且在
不经意间让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促进了理解,增强了合作。
(2)变化的环境让孩子切身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限乐趣。
根据季节的不同和重大节日的来临,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也会随之改变。
如运动会时操场上会有飘舞的彩旗、美丽的气球和花篮,圣诞节前门厅和走廊会出现美丽的圣诞树、闪烁的彩灯和送礼物的圣诞老人,新年前夕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副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诸如此类的环境是幼儿体验节日气氛,感知节日文化的活教材,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于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美。
(3)操场上的各类大型玩具和塑胶地面,则为幼儿提供了安全、自由的游乐环境。
2.3把班级环境创建成孩子温暖的家园。
在班级环境创建的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应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1)环境创建体现幼儿的参与性。
环境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还需要儿童主动参与和建设。
在以往的班级环境创设中,我们注重整齐、美观,却忽视了它的动态性、幼儿的参与性及其教育价值的发挥,一旦布置起来就长时间不变,环境变成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
这种环境的创建及形成,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与之互动,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让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幼儿的参与性。
在实施班级环境布置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一个“低”字。
即视角放低、成本降低、视线压低。
墙面及空中的装饰由师幼共同规划设计。
空中的吊饰,我们指导幼儿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
鼓励幼儿收集包装盒、包装袋、纸杯等废旧物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废旧材料进行创意造型,做成墙饰、吊饰、工艺品等,用来美化室内环境。
当室内用孩子们参与制作的各种作品装饰后,不仅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知道了优美的环境来源于劳动,来源于创造,更加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和创新的热情。
班级的墙饰,保持与幼儿视线平行,孩子能够着、易操作、易感触、易欣赏,既体现主题内容,也体现了“我的环境我做主”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墙面环境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
(2)活
动区域依据幼儿的需要而灵活设置。
“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的最好方法是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察觉孩子之间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
区域活动是实现这一方法的有效途径。
各班根据室内空间巧妙设置符合自己班幼儿年龄段的各类活动区角。
如大班的科学探索区投放有万花筒、镜子、电池、小灯泡、放大镜、大小不同的瓶子、质地不同的纸张、磁铁、小钉子、木块等等,供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的事实中,不断发现和反复体验科学现象;中班的艺术表演区有打击乐器、各类供孩子化妆打扮造型用的服装道具、录音机、磁带等,为展现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的热情的提供了条件;社会交往区有小医院、小邮局、小商店、娃娃家等,让幼儿了解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人际交往中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故事区和阅读区为幼儿提供各类图书,小桌子、小凳子、地垫等,供幼儿自由舒适地进行阅读活动,促进语言的学习交流与表达;还有利用家用电器包装箱改造的安静小屋等,为幼儿提供了情绪渲泄和与同伴单独相处的空间区域。
各区角的设置和位置的摆放都要和孩子们进行商量共同决定,制定相应的规则,方便幼儿在自由选择操作过程中遵守。
在活动过程中可对材料进行灵活删减、添加和组合,以满足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需要。
活动区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
在上完课或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在活动区内可以通过相应材料的操作来复习巩固与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能通过上课等学习形式来实现,而有些则要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学习形式来实现,如培养交往能力、独立自主性等。
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孩子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环境创设也对幼儿自主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由于幼儿参与了环境的创设,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也更加懂得了保护环境的意义。
因此创建促进幼儿成长的环境,充分发现和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发挥一定的教育功效,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主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