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一单元 《手拉手》说课教材分析:《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

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

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切分节奏)设计意图:合唱始终是小学生歌唱中的难点,要求有良好的乐感和听觉,所以平时的训练十分重要,仅仅凭一两节课是不可能解决的。

所以课上只能让学生大致熟悉歌曲,抓住重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阶段目标] 通过欣赏希望工程的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是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下坚持学习的。

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孩子内心的真情实感。

(师) 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注学习的时候,当你享受这一顿顿美味佳肴的时候,你可曾想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又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1.播放资料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现状。

希望.flv2.结合欣赏,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入新歌的学习。

(望着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望学习的眼神,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二、寓教于乐《拉起手》[ 阶段目标]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感知各乐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变化,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准确地演唱曲谱与歌词,并进行初步的艺术表现。

1.播放歌曲《拉起手》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

拉起手歌曲.mp32.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

(划分歌曲的乐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拍手感受歌曲意境)(让学生齐读歌词,了解歌曲大意)3.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

(1)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1)老师弹奏A段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或视唱。

2)在反复的演唱中,进一步了解A段的结构特点、节奏和旋律特点。

(有几个乐句组成?典型节奏有哪些?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让学生试着听琴填词唱第一乐段歌词)3)在唱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旋律、节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及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2)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1)视唱歌曲旋律,找出旋律与节奏上的特点。

(旋律是变化重复的,节奏展开,音乐更加舒展,同时切分节奏运用的较多)2)指导带有切分节奏的乐句。

3)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词。

三、创造表现[ 阶段目标] 能够较好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对歌曲进行整体表现。

1. 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副歌”在歌曲中的作用。

2.了解D.S.反复记号的用法,尤其是新出现的标记。

3.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过的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老师可通过范唱,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不同的音乐表现可以不同程度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演唱的技巧来丰富这首歌曲的表现,使他们的演唱更富有情感。

4、 .学生反馈。

(教师再针对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四、完美结课: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手拉手的歌曲?下课以后请每一位同学做一件“拉起手”的事情。

课题:欣赏课《行星组曲》说课教学目标:1、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行星组曲》1、背景资料《行星组曲》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于1914~1916所作的管弦乐组曲。

1920年11月15日在伦敦皇后大厅初演。

全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七颗行星的名称为标题: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除了地球和当时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外,太阳系的行星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

关于该曲,作者有过如下的讲话:“这部组曲的创作动机自诸行星在星占学上的意义。

但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与古典神话中相同称号的神也毫无联系。

倘若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广义地解释每首乐曲的副标题就足已说明问题了。

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义的欢乐,同时也表现与宗教或人民节日有关的欢乐。

又如土星不仅象征着肉体的衰老,也标志着成熟和理想的实现。

至于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征。

”作者从欧洲星占学中引申的这段解释,为乐曲标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联想天地。

乐曲音乐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颇受人们欢迎的通俗名作。

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各曲经常单独演出。

2、作者简介霍尔斯特(1874~1934)瑞典裔英籍作曲家。

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在野猪头酒家》、《莎维德丽》、《大笨蛋》,乐曲《萨默塞特狂想曲》、《埃格敦荒野》、《圣·保罗弦乐组曲》、《行星组曲》等,合唱曲《死亡颂》、《合唱交响曲》、《耶稣赞美诗》等。

教学重难点熟悉《行星组曲》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这三首乐曲是《行星组曲》中的三首,很有代表性。

无论从作曲技巧还是表现的思想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乐器,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在音乐中赋予的思想。

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新课:师: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同学们一定知道一些行星的名字,请大家来说说看。

生:金星木星等等师:这些科学与天文方面的知识我们很难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所作的管旋乐组曲《行星组曲》就是以大家熟悉的行星来命名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火星——战争之神》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乐曲开始是弦乐组用弓杆敲击着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这个节奏模仿军鼓声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行进中整齐划一的步伐,也表现了战争的残暴性。

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的第一主题,旋律低沉而压抑,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

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反复并且越来越响,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

当管弦乐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战争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的色彩也不断地变化着。

随着渐渐高涨的情绪,乐队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

这个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奏出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声势浩荡,形成了乐曲的高潮。

接下来的一声巨响,使音乐气氛突然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烈战争场面。

乐队不断重复地奏出粗暴的和弦,就好像隆隆的炮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暗淡的色彩。

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整个欧洲,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欣赏《金星——和平之神》1、听乐曲片段,感受乐器音色。

2、师介绍乐曲作者。

3、播放乐曲,初步感受旋律。

4、分段欣赏:乐曲开始先由圆号,后由四支长笛和三支双簧管奏出第一主题,圆号轻柔舒展地奏出宁静温和的音调,使乐曲充满了和平的气氛。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相呼应的七和弦与九和弦,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上吹起了阵阵涟漪,给乐曲增添了安谧柔顺的色彩。

接下来,竖琴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乐音宛如来自天界的钟声,使人们在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中不禁产生一种纯净、虔诚而崇高的情绪。

随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是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调奏出温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

乐曲转为行板后,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主题的开头采用五声音调写成,甜美而温馨,如同纯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种优雅的格调和幽静的气氛。

钢片琴的辅助,更使人感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仿佛进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

乐曲用五声音调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5、复听,感受音乐之间的情绪对比。

三、重点欣赏《木星——欢乐使者》1、乐曲背景简介。

2、聆听乐曲,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分段欣赏:这是一首规模较大的欢乐颂歌,分为三个部分。

乐曲一开始的第一主题就展现出喜悦的情绪。

圆号主奏的主题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弦乐和木管形成的欢快的波浪使主题情绪更为高涨。

乐队响亮的全奏使乐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后,乐曲呈示出欢欣鼓舞的动机。

随后由长号和大号等铜管乐器奏出单纯而真挚的第二主题。

在接下来的连接段落后呈示的第三主题从容而庄重,带有较强的民族舞曲色彩。

乐曲在多次的反复中,配器和伴奏织体出现了许多生动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最后在凯旋般的号声中结束。

连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颂歌。

这首颂歌的旋律,纯朴而宽广,宛如民歌那样质朴无华、亲切感人。

副歌部分在反复时高八度的演奏,使乐曲的情绪更为饱满,洋溢着庄严崇高的气氛,并带有纯净虔诚的色彩。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乐曲在辉煌华丽的气氛中,用欢乐颂歌的曲调结束整个乐章。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三、小结全课。

课题:欣赏课《飞来的花瓣》说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飞来的花瓣》旋律及表现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及作者。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音乐表现的学生对老师深深的依恋之情。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瞿希贤(1919~)女作曲家。

自幼爱好音乐。

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师从佛兰克尔、谭小麟等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她勤奋多产,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主要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大型声乐作品《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等。

此外,她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早操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和你们》等。

2、音乐分析《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与语言的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富于诗意。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的旋律中,休止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动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他们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形成了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