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散文阅读真题专项练习题(24篇)(附有标准答案)

2019年中考散文阅读真题专项练习题(24篇)(附有标准答案)

2019年中考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一)西墙(1)砌新屋的时候,只记得高兴,没想到日后会有那么猛的雨。

墙是土墙,又支棱得特别高,住进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一家人吓坏了,来雨时阵风强烈,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只一会儿,墙上就有大片大片暗红的稠液顺着墙面流下来,别以为是雨撞破了头,雨才伤不着呢,受伤的是土墙。

雨像受了谁的唆使,说土墙的土站得太高太显,就联合风想把墙上的土重新带回地面。

可墙上的土才不在乎站高站低呢,真正受损的是我们,一场雨就把墙弄成这样,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①正在我们担心东墙的时候,西墙被另一场雨同样撕得遍体鳞伤。

好在人字形的屋顶把南墙北墙压得很低,伸出头的屋檐把它们给护住了。

(2)紧邻东墙的还有一块空地,是二狗家的屋基。

为了给东墙找个蔽护,父亲就跑去找二狗,要他早点把屋砌起。

二狗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老拖着说自家的劳力还没长齐,没有砌屋的实力。

父亲一咬牙,就说,只要他尽早砌屋,我们全家都去帮衬。

二狗要的就是这话。

我们全家在二狗的屋场里整整做了半个月工,二狗的新屋就砌起了。

我家东墙的问题总算解决。

可二狗家的东墙又有新问题了。

二狗被几场雨淋虚了胆,忙在村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3)我家砌屋时村里已有二十年没砌屋了,我家砌好屋后,东边就一幢傍着一幢,砌了八九幢。

村里没有别的更大的便宜可沾,村人就想沾这么点便宜。

母亲比父亲的胸怀可能要窄些,为这事,母亲几次私下里埋怨父亲心太急。

又说地基也没选好。

(4)是的,地基真的没选好。

西边是一丘稻田,就算父亲有心帮工,也没有人家来傍着砌屋,西墙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悬着。

风雨一场一场地刮,西墙的泥一层一层剥下——②眼看西墙很快就不能承负屋粱的重量了。

某个早晨起来,屋盖下一家人竟有好几个夜里做梦,梦见屋子倒下来把一家人压在下面。

父亲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赶到山那边买回一车石灰,把土墙粉刷了一番,以为这样就成了。

可几场雨过后,石灰就一块一块大面积逃离,没过完那个冬天,墙上就只剩最后几块贴心的石灰了。

父亲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家人就选了几个放晴的日子,织了很多草帘张挂起来,把西墙遮住。

西墙突然像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

这样也不管用,风太霸蛮了,还没来得及等到一场雨,风就先自个儿把稻草一绺一绺扯下来往空中撒得纷纷扬扬,剩下的就是一些光杆帘篙了。

(5)春天来到南方,整个村子都回潮返湿,什么东西都在发芽,连空气都透着芽绿色,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

那天早晨小妹把这个发现告诉父亲,父亲忙兴冲冲地跑进屋,告诉正在做饭的母亲,母亲看都没看他一眼,就说:“大惊小怪的,你以为你还小啊”!③父亲说,我找到西墙不受雨劈的办法了。

(6)等一场斜雨过后,父亲在黏糊糊的西墙上大把大把撒上草籽。

没几日,草籽发芽了,西墙顿时粉妆玉琢,焕然一新。

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了,绿意盎然的草叶斜挂西墙,微风过处,就舞出许多美的极致。

更重要的是骤然而来的夏雨再也伤害不了西墙,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④而草根则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

父亲的这个发明激发了母亲的创造力,那年夏天,她在墙根种下一排爬山虎。

她想一劳永逸。

(7)秋天气候干燥,一墙草叶转黄,西墙金碧辉煌,让小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童话般幻想。

草死了。

草根却牢牢地抓住墙壁,风再也扯不动它。

一墙衰草就这样为西墙挡了几年风雨。

后来爬山虎长大了,细细腻腻地爬了一墙,西墙就长满了无数的耳朵。

我说出这个比喻时,我和小妹越看越觉得形象,就在墙根下笑得像两只滚瓜。

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

从此梦也香多了。

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

(8)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同大地一齐荣枯,也就同大地一样永恒。

春芽夏绿秋黄冬枯了很多年,仍然春芽夏绿秋黄冬枯。

西墙像一年换一次血液,永远也不会老去。

(9)村庄里的时间就这么在西墙边凝固..了,日子太浓太稠,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我和小妹选择了逃离。

我们各自隐居城中,日子飙风而过,生命也掂不出个轻重。

(10)若干年后.我们回到村庄,村庄已变得非常陌生,除了西墙依旧,还举着一壁耳朵。

(选文有删改)1.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①B. ②C. ③D. ④2. 阅读全文,梳理“我”一家人解决“西墙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分)3.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所包含的意蕴。

(4分)(1)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

(2)村庄里的时间就这么在西墙边凝固..了。

4.文章主要写的是“西墙”,却从“东墙”写起,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

(3分)5.有的读者认为这篇文章不过是反映一个如何保持水土的科学问题,有的读者却觉得远远不止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4分)参考答案:1.C2. ①墙上只剩几块贴心的石灰②一家人织草帘,遮西墙③父亲在粘乎乎的西墙上撒草籽3.(1)“诗心”指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也指作者拥有观察、发现、感悟美好生活的眼光与心灵。

(2)“凝固”既指西墙在草叶的保护下永远没有老去,也指村庄变化少,使得“我”和小妹选择了逃离。

4. 解决“东墙问题”易,解决“西墙问题”难,由易到难,吸引读者一步步关注“西墙问题”;由“东墙”写起,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有对照,有起伏,更耐读。

5. 这篇文章虽然有“如何保持水土”的科学问题,但作者写作目的显然不在此。

本文所展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美:清贫的生活、善感的心灵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乡间美好的记忆是“我”和小妹成长的见证,一家人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也感动着读者。

“我”和小妹最终选择了逃离,散文还有作者对过往乡间生活的缅怀。

(写出两点,意思符合即可)(二)家书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

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

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含。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

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述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③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

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④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

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

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⑤不久前,一档读信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

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

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

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⑥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

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

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

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

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

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

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

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

我推断,这个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

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

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

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

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

⑧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

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

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

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4分)(1)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

(2)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2. 第⑨段中,“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中的“父亲的方式”具体指什么?(4分)3.文章多次提到了信纸,特别是祖父母的信纸,这些有什么作用?(4分)4.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

说说“我”从祖父母的书信中,读出了什么“中国故事”和“中国情感”?(4分)参考答案:1.(1)夸张(或痛感),写出了祖父的严厉和书信内容的影响久远。

(2)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这些信是有生命的,它们只是暂时沉默在那里,一旦打开就会说话,就会活起来。

(4分,每小题2分)2.每次搬家,所有东西的取舍都是母亲决定的,除了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属,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4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3.这些简陋的信纸,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这些简陋的信纸,承载着真实的浓浓的亲情,更反衬出信中内容的感情真挚,让人为之感动。

(4分,每点2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4.①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党对祖国有着朴素真挚的热爱。

②父母疼爱孩子牵挂孩子却不说,反复教育孩子在外面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对组织作出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