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起点就是从个体的行为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如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会有影响。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为了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控制。

他们要比较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管理者扮演者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人角色。

(2)信息传递者角色包括监控者角色、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角色、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成功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有效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1)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剌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间接推测而知内隐的心理活动。

可见广义的行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研究不同之处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一定组织范围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依据研究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

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简单地说,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由此可见,行为科学学派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的一个重大缺陷——对人的因素的忽视。

霍桑实验在管理科学的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无疑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为生活、享受、发展需要。

行为:人类有意识活动。

产生的原因: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

Lewin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三类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间接行为动机和行为的对应关系:复杂性。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和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观涵盖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支配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

它既是人生历程的定向器,又是人生前进历程的指挥仪。

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活动,都以感觉与知觉作为基础,即在感觉与知觉所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以人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人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绪体验等都直接影响着知觉过程、完整性和准确性。

社会知觉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偏差(效应)在社会知觉领域内,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使社会知觉的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效果。

典型的效应有以下几种: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晕轮效应,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或外貌为基础,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时,我们就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归因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

正确的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影响,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内因,不会增强今后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它事故等,不影响人的积极性,增强今后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可能降低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

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对客观对象所表现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行为是态度的外显。

一个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拥护什么?拒绝什么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以及做些什么,这些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性。

态度的心理结构(1)认知成份----对事物看法(理解、认识和评价,世界观、价值观)。

(2)情感倾向----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3)意向成份---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

组织行为的态度类型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

员工的态度,更多的是指工作满意度。

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工作投入度高,对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

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组织的认同。

与缺勤率和流动率都呈现负相关关系。

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一,人格(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态度、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其二,人格(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具体地说,具有以下特征:1、组合性。

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2、独特性。

个性与共性不同。

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同样,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一样的人。

3、稳定性。

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不象外界刺激那样瞬息万变。

偶尔一次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能叫个性。

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叫个性。

4、倾向性。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个体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只能作为推断内在倾向性之用。

5、整体性。

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组成个性的各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个人身上不存在彼此孤立、不联系的个性特征。

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

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比能力与性格更受制于生理组织因素。

气质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它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学会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气质差异、善于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气质特点进行工作,这对于搞好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训干部都很重要。

在管理工作中,要帮助职工了解气质的特点和自身的气质类型的特点,自觉地控制自己气质的消极品质,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特征,塑良好的个性品质。

应用的原则①质绝对原则。

有些特殊的专业工作要求人员具备某些气质特征。

②气质互补原则。

一些企业的工作,虽对气质特征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完全必要,有的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不影响工作完成。

这叫做互补原则。

③气质发展原则。

虽然人们原始的气质特征是遗传的,对他加以改变并不容易,但在主客观条件下,气质可有变化,何况我们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有利于气质行为的改变。

能力的内涵1、定义: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是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公共财富,个人学习可掌握其中部分内容;能力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观条件。

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能力质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知觉差异:反映人们在知觉方面有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的区别。

能力的记忆差异:主要指人们在表象和记忆方面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混合型。

能力的思维差异:指在思维方面人们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区别。

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相匹配能力>工作要求,浪费人才,本人感到不满意;能力<工作要求,无法胜任,过度紧张,厌恶,本人也不满意。

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意志由意志行为表现出来,意志行为两特征:一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符合目的的行为;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为。

意志支配和调节意志行为。

表现三方面:一是发动作用,推动人们为某种目标而行动;二是坚持作用,行动发动后,需要动员意志力量去坚持,否则会在困难面前败北;三是克制作用,用意志的力量去阻止与预定目标相违背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1、自觉性:对自己的行为目的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有充分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规划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2、果断性:一个人能够适时地作出有根据和坚决的决定,并毫无犹豫地付诸执行;在不需执行和情况改变时,立即停止和改变已作的决定。

3、坚持性:能顽强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不屈不挠地执行决定的品质。

4、自制性:自制的能力,在意志行为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个性的动力系统。

兴趣与爱好的差别:兴趣:认识倾向,“短暂”;爱好:活动倾向“长期”。

梅耶和艾伦:提出承诺三因素——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为自己是组织一员而感到自豪、愿意为组织利益作出牺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