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摘要:水产食品作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优质食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水产食品生产方式的不断变更,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也经常发生,这不仅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使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下面,我们通过综述来了解影响水产食品安全的因素,以增强我们对水产品安全的意识。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因素引言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除人口、资源和环境之外的全球性第4 大危机,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也是渔业大国,在加入WTO 以后,随着水产品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各个国家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水产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水产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它关系到我国的渔业生产能否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了我国水产业所面临的新课题。
1、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1.1 药物残留超标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添加含有激素或者腐烂变质的饲料以降低成本;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捕捞前不执行渔药的休药、停药制度;水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过程中,存在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等不良行为;违规使用饲料、药物、水质改良剂、消毒剂、保鲜剂、防腐剂等投入品;使用具有禁药成分而未列入禁药清单的渔药,导致药物残留超标[1];人体内不断蓄集的残留药物所产生的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不仅会破坏胃肠道内微生物平衡,使肌体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而且水产品内的耐药性菌株能够传播给人体,危及生命健康。
常见因残留超标引起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药物主要有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五氯酚钠等。
近年来,药物残留带来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瓶颈,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针对药物残留的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高,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2环境污染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任意排入水体,其中有害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富集作用,给水产食品造成严重污染。
其中,工业污水中有毒重金属、有机物的半衰期长,水生生物的富集作用强,是主要污染物。
水产品还可以通过水中的汞、镉、铜、锌、铅、砷等重金属进行蓄集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2007 年太湖无锡水域暴发的蓝藻污染事件,导致了严重的饮用水危机,也带来了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广泛使用农药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并使许多水生动植物体内残留农药。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等有机氯农药在我国已经禁用,敌百虫、乐果等有机磷农药逐渐成为主要的农药污染源,它们通过皮肤、呼吸等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引起人类运动失调、昏迷、呼吸中枢麻痹、瘫痪甚至死亡。
1.3 水产品自身带毒目前发现有多种水产品是自身带有毒性的,这些都为人的健康咋成了严重的威胁,平时我们应注意防范。
主要有海参毒素甙中毒、淡水鱼胆汁的氰甙、组胺、胆盐中毒,裸鲤、鲶鱼、鳇鱼和石斑鱼等鱼卵毒素中毒,食用鲨鱼和鳕鱼的肝脏过量中毒,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肉毒鱼毒素、螺类毒素、海兔毒素、西加毒素中毒等。
因食用水产品食品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的中毒事件,因加工或烹调方法不科学导致的中毒事件常有报道,放射性物质对水产品的污染与危害引起了各国关注。
其中对人体伤害较严重的有:河豚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神经毒,比剧毒药品氯化氰还要聚烈1000倍,约0.5mg就能致人死亡,且没有特效的解毒剂;有很多贝类能吸收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并积聚在自身体内,从而形成并释放有机毒素,即贝毒,此毒素对人体的危害虽进不如河豚毒素,但人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造成死亡;此外,重金属毒素也威胁着人体的健康,总所周知,重金属不但不能被生物分解,相反还会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的富集,最终迚入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
1.4 富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水产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是致病菌和寄生虫。
某些水产品中存在寄生虫,并且富集了能够引起甲肝、霍乱、副溶血性中毒、甲肝病毒、霍乱弧菌等致病菌。
绝大多数鱼体内就存有寄生虫,即使鱼是死的,但其体内的寄生虫依然是活的。
由于水生环境等因素影响,水产品寄生虫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寄生虫均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例如,一些感染鱼类的寄生虫导致鱼体生长迟缓,引发鱼类寄生虫病,但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危害。
目前,存在于我国水产品中且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有线虫、吸虫和绦虫。
其中,线虫主要有广州管圆线虫、异尖线虫和棘颚口线虫,吸虫主要有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棘口吸虫,绦虫有阔节裂头绦虫和曼氏迭宫绦虫。
这些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通过食用被感染的水产品后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如果食用鱼体内活的寄生虫,仍可能产生安全风险。
1.5 鱼类中的致敏原致敏原的水生生物常见的有虾、龙虾、蟹和其他贝类,成人比儿童过敏反应率高,表现为手脸红色水肿、特异性皮肤炎症、横纹肌溶解、毒性反应等,但一般不会死亡。
过敏原存在于水产品的肉、皮、骨中,鱼胶制品也包含一定的过敏原。
在食用此类水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对其过敏,以防发生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2、影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2.1 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一是养殖人员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考虑质量安全问题;高密度养殖造成水体污染、鱼病严重。
二是加工和销售人员随意或超标使用食品保鲜剂、着色剂、防腐剂、消毒剂、抗生素以获得较好的感官品质,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
三是渔药生产和销售人员任意夸大药物适应性和疗效,商品标识不明确,误导养殖者用药或过量用药,造成药物残留严重。
四是执法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职权紊乱,责任心不强,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惩戒机制。
2.2 渔业投入品管理有漏洞一些生产企业对优质水产种苗的生产和开发重视不够,对当地种质保护不力,苗种生产近亲繁殖,造成原种不纯、良种不良;水产苗种的引种、育种、开发和推广无序;无质量保障的种苗跨国、跨省、跨区域引进,未经检验检疫的种苗传播异地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水产品品质下降。
有的渔用饲料厂家不按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使用含有霉菌、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的饲料原料,使用腐败变质饲料原料,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类激素、镇静剂等。
还有的渔药未经药理、毒性试验就直接投放市场,有的渔药生产厂家的药物疗效宣传不实,误导了渔业生产经营者;有的渔药含有禁用渔药成分,使用中产生药物残留超标;渔业生产者使用渔药不规范,有的滥用渔药,有的仍使用禁用药物。
另外为保持鱼的色泽鲜亮,运输途中使用孔雀石绿;为预防鱼类疾病,增加持水性、韧性等而向水产品中添加甲醛,或使用甲醛等违禁药物对加工场所和工具等进行消毒。
2.3检测设施不配套国家加强了省、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但由于点多面广、投入不足,许多监测指标因资金、技术、设备、仪器等原因无法检测,影响了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国内没有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场检测仪器,县、乡2 级没有配备水产品定性检测设施,生产者不重视水产品检疫工作。
2.4 监管体系不完善涉及水产品安全的职能部门太多,管理分工不明确,宣传不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对渔业投入品、水产品的市场监管乏力。
目前,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深圳等少数城市建立了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地市州与县级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在建立之中,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与产地市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尚需时日。
水产监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
我国水产品的安全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制假、造假、售假使低劣水产品流入市场、流向餐桌。
结语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总面积达470 万km2,有3 000 多种海洋生物,其中可养殖、捕捞的鱼类有1 700 种左右。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占全球产量的70%,截至2010 年我国水产贸易量突破200 亿美元,约占全球水产品贸易总量的10%。
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尤其是淡水鱼养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年水产品产量达5 000 余万t,产值达近7 000 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为40 kg。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水产生产、流通、加工各个环节毛利率均在15%以上,可见我国水产业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我国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潜力巨大的水产品加工能力为我国水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努力下,我国的水产品会有质的飞跃!4 、参考文献[1] 许欣欣.影响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A).绿色科技.2011,6(6).[2] 万建业,陈小桥,汪银焰,等. 我国水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0) .[3] 陟劲松.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J ] . 河南水产,2010(2) :67~68.[4] 杜萌萌.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7~18.[5]李怡芳.三十年来我国水产品贸易的改革与发展[J].水产科技情报,2009(1):1-3,7.[6] 郭旭强,王大建,王秀霞,等. 影响水产食品安全因素的分析. 齐鲁渔业. 2009,26(12).[7] 孙震,钱和,陈峰,等.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2):5-7.[8] 何志强.水产饲料对水产养殖的影响[J].北京水产,2006(3):48-50.[9] 张雨梅.HACCP 与水产品绿色市场准入[J].江苏农业科学,2004(1):10-12.[10] 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1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