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第三人称的有()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其一犬坐于前。
C.会其怒,不敢献。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G.欲加之罪,其患无词。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J.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I.其孰能讥之乎?K.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M.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N.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答案:A.C。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翻译为“其中”;D.翻译为“那些”;E.翻译为“自己”,属于第三人称活用作第一人称;F.翻译为“那”;G.句首语气副词,表反问,翻译为“难道”;H.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那么”;J.句中语气副词,翻译为“还是”;I.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K.助词,衬字,不翻译;L.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M.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N.翻译为“你”,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字。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且焉置土石。
C.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D.其子而食乎,且谁不食?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F.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G.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H.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I.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J.若属皆且为所虏。
K.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连词;表递进,翻译为“而且”;B.连词,翻译为“并且”、“况且”;C.连词,表选择,翻译为“还是”;D.连词,表承接,翻译为“那么”;E. 表让步,翻译为“即使”;F.连词,表让步,翻译为“尚且”;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是”;J.连词,表递进,翻译为“并且”;I.副词,翻译为“将要”;K.副词,翻译为“将近”。
3.解释下列语句中“然”的含义与用法。
A.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成然之。
C.“此言有之乎?”曰:“然,有之。
”D.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E.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F.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G.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H.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
答案:A.代词,翻译为“这样”。
B.形容词,对,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然”;D.词尾,“……的样子”,翻译为“地”;E.词尾.“的样子”;F. 词尾,“……似的”;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然而”;H.,副词,翻译为“就”或“便”。
4.解释下面语句中“若”字的含义与用法。
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B.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E.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F.若夫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G.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H.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B.代词,属于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C.动词,翻译为“像”;D.连词,翻译为“和”;E.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F.连词,翻译为“至于”;G.动词,翻译为“好像”;H.动词。
翻译为“就像”。
5.解释下列语句中“所”、“所以”的含义与用法。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从弟子女十人所。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E.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F.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G.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H.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I.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J.吾知所以距子也。
K.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L.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M.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答案:A。
名词。
翻译为“处所”。
B.助词,表约数,翻译为“许”;C.表对象,翻译为“……的人”;D.表处所,翻译为“地方”;E.表对象,翻译为“……人”;F.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定语;G. 固定格式“……何所……”,翻译为“所望者为何”;H.助词,与“为”搭配,在句中表被动;I.表对象,翻译为“……的”,或者“……的人”;J.表方法,翻译为“……的方法”;K.表原因,翻译为“……的原因”;L.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宾语;M.名词,翻译为“地方”。
6.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子的含义与用法。
A.士卒多为用者。
B.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F.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G.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H.惟弈秋之为听。
I.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J.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K.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L.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M.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N.秦则无礼,何施之为?P.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Q.慎勿为妇死。
R.夫子胡为忧也。
T.向为身死而不受。
W.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案:A.介词。
表被动。
B.连词,翻译为“因为”;C.介词,翻译为“向”;D.介词,翻译为“在”;E.介词,表被动;F.介词,翻译为“替”;G.助词,提宾的标志;H.助词,提宾的标志;I.判断动词,翻译为“是”;J.动词,翻译为“做”;K.动词,翻译为“制作”;L.判断动词,翻译为“是”;M..语气助词,翻译为“呢”;N.语气助词,翻译为“呢”;P动词,翻译为“对付”;Q.连词,表目的,翻译为“为了”;R.介词,翻译为“因为”;T.连词,翻译为“为了”;W.连词,翻译为“为了”。
7.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含义及用法。
A.永之人争奔走焉。
B.余收尔骨焉。
C.且焉置土石。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E.谨食之,时而献焉。
F.就有道而正焉。
G.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H.焉有仁君在位,网民而可有为也?I.如乐作焉。
J.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K.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L.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
M.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N.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A.兼词,“于之”,翻译为“为了这件事”;B.兼词,“于之”,翻译为“到那里”;C.兼词,“于何“翻译为“在哪里”;D.代词,代“文章”;E.代词,代“蛇”;F.代词,代“自己”;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H.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I. 兼词,“于之”,翻译为“在那里”;J.词尾,“……的样子”,不译;K.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L.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M.语气助词,表决断语气;N.语气主顾次,表反问语气。
8.解释下列句中的“也”字。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子无敢食我也。
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F.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A.表判断语气;B。
表确定语气;C。
表祈使语气;D。
加强疑问语气;E。
表停顿;F。
表停顿;G。
用于主谓间,表停顿。
9.解释下列句中“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则与之斗卮酒。
B.不欺其与。
C.蜩与学鸠笑之。
D.蹇叔之子与师。
E.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F.管仲非仁者与?G.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H.子曰:“吾与点也。
”I.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答案:A.动词,给;B.动词结交;C.连词,和、跟;D.动词,参与;E.动词,赞许;F.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G.动词,结交;H.动词,赞成;I.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0.说明下列语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与含义。
A.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B.蟹六跪而二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E.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F.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吾尝终日而思矣。
H.百年而后,予登岭上。
I.吾闻之,喜而不寐。
J.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K.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L.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M.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N.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P.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Q.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R.既而得其尸于井。
S.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答案:A.顺连,表承接;B.并连,表并列;C.并连,表并列;D.转连,翻译为“可是”;E.并连,表并列;F.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G.修连,翻译为“地”;H.构成方位短语,不译;I.修连,翻译为“地”;J.并连,表并列;KL.转连,翻译为“可是”;M.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N.前者用于主谓间,表转折,翻译为“却”,后者,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P.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Q.助词,凑音节;R.助词,凑音节;S.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11.解释下列句中“何”字。
A.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旁。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D.大王来何操?E.唇吻翕辟,不知何辞。
F.而此独以钟名,何也?G.何当共剪西窗烛。
H.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答案:A.助词,翻译为“啊”;B.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C.副词,翻译为“多么”;D.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E.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F.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G.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H.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12.解释下列句中“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C.等死,死国可乎?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E.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F.其皆出于此乎?G.吾尝疑乎是。
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I.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J.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K.学恶乎始,恶乎终?答案:12.A.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啊”;B.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翻译为“吧”;C.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D.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翻译为“吗”;E.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F.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翻译为“吧”;G.介词,表对象,翻译为“对”;H.前者介词,翻译为“在”,后者介词,翻译为“比”;I.两个“乎”均为介词,均翻译为“被”。
J.词尾,翻译为“地”;K.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介词,翻译为“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与用法。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F.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G.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H.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I.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J.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K.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L.而陋者乃以斧斤考而求之。
M.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N.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P.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Q.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答案:A.连词,翻译为“于是”;B.帮助判断,翻译为“是”;C.副词,翻译为“就”;D.副词,翻译为“竟然”;E.副词,翻译为“却”;F.副词,翻译为“才”、“仅只”;G.连词,翻译为“又”;I.连词,翻译为“于是”;J.连词,翻译为“于是”;K.副词,翻译为“竟然”;L.副词,翻译为“竟然”;M.动词,翻译为“在”、“处在”;N.副词,翻译为“才”;P.副词,翻译为“方才”;Q.副词,翻译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