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建筑“技术”与“艺术”论文
摘要:古希腊建筑乃是“技”与“艺”相结合的典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在对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对要对其建筑技艺的“美”进行探索和深思,从而才能体会到技艺的重要意义。
1 古希腊的技艺与艺术之起源
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乃是淋漓尽致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陆续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城邦。
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是具有哲学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等社会地位崇高的人,而他们控制数以千万的奴隶被当做天生从事沉重劳动的体力劳动工具。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的技术就是为了达到目的所衍生的工具,其实也是行为。
①正是因为这种状况,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空前的发展———城邦的建设,既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技术、工艺,而匠人就是将劳动力和奴隶主的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加以综合吸收和应用的。
这为古希腊的众多建筑物充分将技艺融合的特点提供了有利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古希腊建筑技艺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在古希腊人眼里,技术与艺术是浑为一体的,这就好比“哲学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姊妹”。
②一样,技艺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总是相伴而生的。
在古希腊语中,“技艺”(techne)一词的本意是“制作”(poiesis)。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多数人都认为,“模仿”
是人的本能。
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模仿”,这就是艺术的追述到最早的起源。
后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对“可以从我们现有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中获知。
③”在柏拉图看来,工匠通过技艺制作的东西不过是对理念不完善的模仿,是“理念”的“影子”;因分有“理念”而获得其本源,也是“理念”的“影子”,而艺术家对自然的摹仿,更是对“理念”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技艺”与“艺术”不仅在本质上是同源的,而且“艺”不可分割地包容在“技”之中。
应用“技”的生产制作过程,也是赋予美的艺术过程。
可以说,在建筑中古希腊的“技”与“艺”实现了完美结合,是探索古希腊“技艺”与“艺术”关系的典范。
2 从技艺与艺术的层面上分析古希腊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先是劳吉亚所举出的古希腊建筑从原先的石柱代替了木架结构,柱子顶盘代替了原先的水平构件,屋顶三角纹饰的改变,这些稳固的变化正使我们看到了建筑的再现力,也就是建筑的本质。
后来,弗兰西斯科提出了建筑“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模仿的艺术。
唯一的区别在于有一些艺术拥有天然的模仿品可以模仿,而建筑缺乏这样天然的模仿品。
庙的雏形,建筑就有了建筑模仿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艺结合的作品。
在众多的古希腊建筑物当中,建筑总是和神庙联系在一起,在很多地方,它们还以自身的规律性和表达性而展现着力量。
海德格尔常常引用古希腊神庙,后来他接受了黑格尔的:建筑是人类首次的尝试,它给神以外在的实体,“建筑实际上是通向神的恰当显现的路上的首
要先驱。
3 从技艺与艺术的关系看古希腊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所有古希腊建筑的共同之处是具有明晰的结构,在这里外廊或内廊的空间布局有着首位的重要性,总的形式是直交的,平面轴线对称。
从建筑的技术层面上,又将古希腊神庙起到稳固、支撑作用主体柱式分为两种外貌———壁柱式神庙和前柱式神庙。
前者是在前面围绕正殿的墙上赋有壁柱、两根壁柱之间总部有两根柱子并在上面有人字顶的形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在壁柱的对面有两根角柱,而且和壁柱的法相同,在上面有额缘,在左右转角部分也有,这使得建筑物整体浑厚,而坚固,是人类知性的理念与实物相结合的完美构成。
从建筑的艺术层面上———又将柱子的外貌划分为柱子密集的密柱式;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窄柱式;净空充足的宽柱式;净空超出适度的离柱式;柱间适当距离的正柱式。
人类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将柱式又分为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前者雕塑感极强,表现手法硬朗、沉重、庄严、大气就像男性阳刚的气魄,而后者表现的手法柔和、明朗、轻盈、典雅好比女性柔美的神韵。
这是人类通过感性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彰显,赋了建筑物具有思考性质的灵魂。
4 结论
古希腊建筑乃是“技”与“艺”相结合的典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在对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对要对其建筑技艺的“美”进行探索和深思,从而才能体会到技艺的重要意义。
注释:① 出自《海德格尔选集》———对技术的追问,孙周兴译。
②引自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
③黑格尔的《美学讲稿》。
参考文献:
[1]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海德格尔全集(德).上海生活,读书[M],孙周兴,译.新知三联书店,1996.
[3]H.丹纳(法).艺术哲学[M].张伟,译.当代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9.
[4]诺伯格舒尔茨(挪威).西方建筑的意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诺伯格舒尔茨(挪威).存在·空间·建筑[M].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