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大语习题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它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汉语的现代形式。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

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7 )种。

3.汉字的构造法有( 象形)、指事、会意和( 形声)。

4.初唐四杰是指(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等态度明朗的诗句,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归隐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展开瑰丽的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中之春,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盎然的春意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前途充满艰险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示自己对前途充满自信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李煜《虞美人》中写亡国之恨的句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明清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

“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濛初)。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从孔子师徒的对话展开,谈话围绕(闲谈自己的理想)展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的来源途径广泛。

3.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

4.在字形方面,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在字义方面,汉字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类化现象;在组词成句方面,汉字具有灵活的构词能力。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6.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著称,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和诗文合集《踪迹》。

7.王实甫是颇负盛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西厢记》讴歌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势力,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热情,曲词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8.明代的拟话本“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其中“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各句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C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请天亦老。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2.“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这段话从总体看运用了( C )辞格,其中又用了()辞格。

A.排比层递B.衬托对偶C.对比排比D.对偶夸张3.《李娃传》的作者是 ( A )A.白行简B.白居易C .李白 D. 元稹4.《世说新语》属于( B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小说 D.爱情小说5.下面属于长篇讽刺小说的是( B )A.《聊斋志异》B.《儒林外史》C.《西游记》D.《红楼梦》6.下面属于鲁迅小说集的是( D )A.《野草》B.《朝花夕拾》C.《坟》D.《呐喊》7.《子夜》的作者是( B )A.吴孙甫B.矛盾C.巴金D.沈从文8.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家,其杂剧的代表作是( C )A.《西厢记》B.《赵氏孤儿》C.《窦娥冤》D.《莺莺传》9.白朴的剧作《梧桐雨》取材于哪篇作品( B )A.白居易《井底引银屏》B.白居易《长恨歌》C.元稹《莺莺传》D.洪昇《长生殿》10.孔尚任的《桃花扇》写( A )的爱情故事。

A.侯方域和李香君B.李隆基和杨玉环C.柳梦梅和杜丽娘D. 蔡伯喈和赵五娘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诗经》:本来是从远古到西周的民歌、颂歌的总集,经孔子删定,与《尚书》、《礼纪》、《易经》、《春秋》并列为儒家五经。

2.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

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

3.汉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

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2.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3.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简述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答:表现了作者满怀抱负,以及自己远大志向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2.简析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手法。

答:全词归结到“愁”字上,“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

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

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

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30分,任选一题)要求: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