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

痞满:先生对食入不化,得嗳则畅的痞满证,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的启示,以及《张氏医通·腹满》所云:“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以脾胃虚寒立论,注意湿滞,选用附子、干姜、荜茇、吴萸之属以温中散寒,二陈汤化湿。

如”张,女,早食,暮亦不能消,得噫与呕,即见舒畅,古人所称之胃寒,此症最吻合。

炮附块、荜茇、淡干姜、橘皮、赤石脂(包)、淡吴萸、姜半夏、肉桂末、云茯苓、姜汁”。

寒凝气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说明胃脘之所以作痛,是由于肝木横逆,乘侮中土,气机阻遏不通而成。

《景岳全书·心腹痛》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又云:“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

此三滞概括了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又论痛证之因云:”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

张氏之言,符合于临床习见。

先生治数年间胃痛作止无常,脘部拒按之寒凝气滞者,用附子配荜拨温胃,厚朴、杏仁、谷麦芽消食导滞,灵丑散消导行滞,通便止痛。

如”闵,女,全症为胃脘痛,迄今数年,时作时辍,发则手不可近,而转动其痛尤剧。

痛剧时拊其背部,则痛稍减。

炮附块、杏仁泥、厚朴、赤石脂、荜拨、谷麦芽。

另:灵丑散吞服”。

灵丑散即五灵脂、黑丑等分研末,每服3~6g。

胸满少食不孕(三十二)妇人有素性恬淡,饮食少则平和,多则难受,或作呕泄,胸膈胀满,久不受孕。

人以为赋禀之薄也,谁知是脾胃虚寒乎。

夫脾胃之虚寒,原因心肾之虚寒耳。

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

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即不能消水谷以化精微矣。

既不能化水谷之精微,自无津液以灌溉于胞胎之中,欲胞胎有温暖之气以养胚胎,必不可得。

纵然受胎,而带脉无力,亦必堕落。

此脾胃虚寒之咎,故无玉麟之毓也。

治法可不急温补其脾胃乎?然脾之母原在肾之命门,胃之母原在心之包络。

欲温脾胃,必须补二经之火。

盖母旺子必不弱,母热子必不寒,此子病治母之义也。

方用温土毓麟汤。

巴戟(一两,去心,酒浸)覆盆子(一两,酒浸蒸)白术(五钱,土炒)人参(三钱)怀山药(五钱,炒)神曲(一钱,炒)水煎服。

一月可以种子矣。

此方之妙,温补脾胃而又兼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

药味不多,而四经并治。

命门心包之火旺,则脾与胃无寒冷之虞。

子母相顾,一家和合,自然饮食多而善化,气血旺而能任。

带脉有力,不虞落胎,安有不玉麟之育哉!(少食不孕与胸满不思饮食有间。

一补肾中之气.一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

药味不多.其君臣佐使之妙。

宜细参之。

)资生肾气丸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

痰盛,已成鼓证,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白茯苓(三两)牡丹皮(一两)泽泻(一两)干山药(一两)车前子(一两)山茱萸(一两)牛膝(一两)肉桂(一两)附子(五钱)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九,空心米饮下。

【集注】李中梓曰∶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又曰∶肾者主水,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肿胀之病,诸经虽有,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主营运,肺主气化,肾主五液。

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

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

然其治法,有内、外、上、下、虚、实,不可不辨也。

在外则肿,越婢汤、小青龙汤证也。

在内则胀,十枣丸、神丸证也。

在上则喘,葶苈大枣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证也。

在下则小便闭,沉香琥珀丸、疏凿饮子证也。

此皆治实之法,若夫虚者,实脾饮此方证也。

张介宾曰∶地黄、山药、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

山萸、桂、附,以化阴中之真气。

茯苓、泽泻、车前、牛膝,以利阴中之滞。

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

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

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

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胀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每熟计之,脾气大伤,诚非肾药之所能治。

专用理中汤一两,加茯苓一两。

命火衰者,加者,加厚朴。

三大剂而足胫渐消,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专利水。

不用补剂,而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

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导水茯苓汤之类,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车神丸、浚川散、禹攻散、十枣汤之类,皆所以逐水也。

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仍不可废也。

丁香豆蔻散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逆恶心,脐腹痛,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京三棱(炮)木香(不见火)浓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干姜香(各三两半)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

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万金饮治脾胃虚弱,内受风寒,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呕吐泄泻,脐腹痛,胁肋内虚鸣,及肠胃受湿,脓血相杂,下如豆汁,或下瘀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饮渐至瘦弱,并能治之。

陈皮(去白)甘草(半生、半炙)罂粟壳(去蒂、盖,半生、半蜜炙,各等分)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先用沸汤泡盅热,又于碗内盛重汤,坐盏在内,却抄药末在盅内用沸汤泡至七分,盏上用盏盖之,良久,纱绵滤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蟠葱散治脾胃虚寒,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胁胸,及膀胱、小肠疝气,又治妇人血气痛。

丁皮(一两)砂仁(一两)莪术(一两五钱)三棱(一两五钱)槟榔(一两)玄胡索(七钱五分)苍术(一两)青皮(一两五钱)干姜(五钱)肉桂(五钱)茯苓(一两五钱)甘草(一两)上锉一剂,生姜、枣子、葱白,水煎热服。

脐下极冷痛,加吴茱萸、木香、小茴香等味。

益黄散治脾疳脾胃虚寒,体黄腹大,好食泥土。

肺疳气喘,口鼻生疮等证。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陈皮(一钱)青皮(五分)诃子皮(五分)甘草(炙,五分)丁香(二分)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古方无参、术。

治水臌验方裕州庠生龚方遂云∶水臌者,乃寒茶冷水积聚所成,溢于皮肤,是为水臌,非外感风寒,内因脾胃虚寒也。

惟攻去积聚,使水从大便而出,则小便利而病去矣。

补益之药,只可微使于病愈之后,断不可遽施正病之时,此屡验之论也。

予尝患此症,按书载各方治之,勿瘥。

遇一云游疡医,教服雷音丸而痊。

雷音丸方巴豆(二两)去仁不用,只用豆皮。

每豆二两,可得皮三四钱。

微炒黄色。

万不可用豆仁一粒。

缩砂仁(一两炒)川大黄(三钱,半生半炒)干姜(三钱,炒黑)广木香(三钱,炒黑)牙皂(二个,去筋炒)甘遂(一钱五分,炒黄色)上七味共研细末。

绢罗过,醋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锅底烟煤研细为衣,晒干。

每早空心姜汤送下,三四十丸。

每服可泄水二三次,日服日泻,日泻日消,大便渐实,小便渐长、渐白,直服至水尽为度。

但须量人老少壮弱泻之多寡,加减丸数,不可拘执。

此药治病,多则一料,少则半料必愈。

亦兼治酒积食积,俱获奇效。

珍之秘之。

此药虽泄而不伤元气。

凡水臌服药之后,切忌盐酱一百多日,若一犯再病不救矣。

醋用腊醋,烟煤即百草霜,宜用烧杂草者佳。

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日换一次,要看水无黑色为度,然后用面包向火煨之,面俱黄色而止。

但甘遂与甘草相反,在医者善用之,盖甘遂性烈,去其暴也。

〔脾胃虚寒泻〕陈老米.(淘净炒香燥)磨为粉.每粉一两.加干姜.(炒燥研末)二分半.白糖二钱.拌匀.于饥时滚水调服一二两.气滞者.加炒广皮末.二分.或砂仁末.一分.能治食滞气滞.腹痛泄泻久不止.多服自效.脾胃虚寒而血虚者,黄芪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及人参养荣汤等均可加减应用。

理中丸及汤主治脾胃虚寒、寒霍乱腹疼呕吐或久患虚寒腹痛、大便溏等证。

贫道认为其药物作用主要是温中散寒,具有正运右侧脾经的功能。

理中丸适宜于长期患慢性脾胃虚寒证;理中汤药物发挥迅速,适宜患急性脾胃虚寒证。

人参、甘草、白术为补脾健胃的良药,佐大热大辛的干姜以温中散寒,因脾土气虚导致功能反溃而腹痛腹泻者,宜服此方以升举中宫脾土,故名“理中丸”。

崔氏八味丸《成方切用金匮方》:治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

以致脾胃虚寒。

饮食少思。

泄泻腹胀。

或元阳虚惫。

阳痿精寒。

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

膝酸腰软。

目昏等证。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

以消阴翳也”。

尺脉弱者宜之。

熟地黄八两。

山萸肉、怀山药各八两。

茯苓、丹皮、泽泻各三两。

内桂、熟附子各一两。

蜜九。

空心盐汤下。

“崔氏八味丸”主治在下焦滋阴壮阳,引火归原,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具有反运人体左右之三阳经脉的功能。

方中熟附子、肉桂大辛大热温肾壮阳以补肾气,熟地、山萸肉、丹皮、怀山药滋养下焦肝肾以补肾阴;茯苓、泽泻以渗湿利水,共同起着滋肾阴壮肾阳的作用。

是填补下焦之阴虚阳衰的主要方剂,其肾精亏兼命门火衰者宜之。

泄泻此病多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慎,或因脾胃虚寒和肾阳不振等所致。

虚则少放血,实则多泻血,另配合服中、西药治疗。

【治疗】曲池、内庭、人中,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肝俞,脾俞,火罐拔吸15分钟。

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梅花针弹刺出血。

【附方】二间、上巨虚,三棱针点刺出血。

身柱、胃俞、中脘,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两旁,下腹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土方】用针点刺脐中四边穴出血。

【古方】1、用三棱针点刺长强穴出血。

2、火罐拔吸脐中15分钟,然后用针点刺出血。

胡萝卜炖羊肉补益脾胃[方剂]胡萝卜6个,羊肉250克,盐少许。

[制用法]炖熟食,后加盐。

[功效]健脾,养胃,温肾。

用于畏寒喜暖、消化不良、腹部隐痛、阳痿、口淡无味、小便频数之脾胃虚寒、脾肾阳虚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验证]《健康报)推荐该方,读者多次反映甚好。

止泻敷脐散治小儿腹泻[方剂] 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上药分2次敷于神阙穴上,外用止痛膏覆盖固定。

24 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 味药(小儿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方诺脂,硝酸秘),按体重给药。

[功效] 温中燥湿,消炎理气。

[验证] 治疗65例,全部有效。

[备注] 引自1991年《陕西中医)( 8)。

加减:脾胃虚寒去黄连。

黄芪建中汤用桂枝汤调和脾胃营卫气血,甘温补中;倍白芍以缓肝气之急;与甘草相配,又能酸甘化阴,滋润脾胃;加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兼能缓肝之急。

主药黄芪甘温升阳,益补太阴,善立中州之气。

本方较小建中汤补益中气之功更强,故《金匮要略》在“虚劳里急”后又加“诸不足”三字。

本方虽气血并补,阴阳并调,但其功偏于温补,临床用于治疗胃脘痛而属脾胃虚寒者,疗效确切。

如病是脾胃虚寒证,其治当温补脾胃,宜用桂枝人参汤等和胃温肝脾胃之虚,导致肝寒,肝寒犯胃,互为因果。

论中有“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和“干呕,吐涎沫”之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