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团风段HETFTJ-1合同段路面工程防水层施工方案(K0+827.850~K13+343.228)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团风段HETFTJ-1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4 年10月目录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 ..................................................... - 0 -1、编制依据 02、编制范围 03、编制原则 0二、工程概况.......................................................................... - 1 -三、施工准备工作................................................................... - 1 -1、人员、机械准备 (1)2、技术准备 (1)3、试验准备 (1)四、质量标准及要求 ............................................................... - 2 -1、施工前的质量要求 (2)2、材料及混合料试验检测标准 (3)3、施工过程中的检测 (3)4、施工完成后的检测 (3)五、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 4 -1、防水层施工工艺及方法 (4)2、施工注意事项 (7)六、质量保证措施................................................................... - 7 -1、组织保证措施 (7)2、思想保证措施 (8)3、制度保证措施 (8)4、技术保证措施 (9)七、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 10 -1、安全方针 (10)2、安全目标 (10)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0)4、安全生产具体措施 (11)八、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 11 -防水层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1、编制依据本施工方案编制依据有下列文件;1.1、业主《招标文件》及补遗书;1.2、黄鄂高速公路团风段路面工程施工设计图纸;1.3、我公司与业主签定的施工合同;1.4、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1.5、相应标准、规范等;1.6、施工安全操作规程;1.7、踏勘现场掌握的情况,我公司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1.8、基层施工完成情况;1.9、地方的法律、法规及工程施工所在地居民的民俗风情与行为贯例。
2、编制范围本施工方案编制范围为湖北省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团风段K0+827.850~K13+343.228全线路面工程防水层,包括黄州北互通、马曹庙互通、黄冈北互通。
3、编制原则3.1、充分理解并遵循湖北省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团风段HETFTJ-1合同段路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有关规定和原则;3.2、以施工设计图为主导,经过合理比选,制定的施工组织方案、技术、工艺、措施等切实可行;3.3、施工设备、人员及技术配置尽量合理,并留有一定的贮存量;3.4、施工工艺与设计要求相符,并达到完备、先进、可行;3.5、施工工序、进度安排、作业循环设计等尽量达到安全、优质、高效;3.6、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到设备配套、技术优化、工艺创新;3.7、坚持施工过程中严格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业主和监理工程的指令。
二、工程概况黄冈至鄂州高速团风段(原黄鄂高速公路沿长线,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团风县内,是在建的黄鄂高速公路在大广高速公路与武英高速公路之间的延伸段,是湖北省政府授权黄冈市承建的一条地方高速公路项目,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项目之一。
路线总体为南北走向,起点位于黄鄂高速公路黄州北枢纽互通与大广高速公路交叉处,在向家园附近下穿京九铁路、拟建的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及联络线后,经罗家咀村至回龙一水库上游东侧,过汪家湾,樊家楼,跨沙河,再过沙河图,至马曹庙镇下穿国道G318,设置马曹庙互通连接本项目与G318国道。
之后继续北行至官塘角、曹家河至总路咀镇,经瓦土库至胡家湾接武英高速公路(总路咀互通以西),到达本项目终点,设置黄冈北枢纽互通实现交通流转换。
本项目设有黄州北枢纽互通、马曹庙互通和黄冈北互通,一个养护工区。
本项目建设有利于优化鄂东地区路网布局,并加强大别山腹地与黄冈市、武汉市等区域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对于加快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快速发展,促进武汉城市圈与我国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并充分带动沿线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范围为K0+827.850~K13+343.228,包括黄州北互通、马曹庙互通、黄冈北互通,全长13.285公里,SBS-D防水粘结层32255.4m2。
三、施工准备工作1、人员、机械准备我项目部对防水层施工机械注重维修、保养工作,现所有机械性能良好,满足防水层施工要求,同步碎石封层车计量装置经厂家服务工程师鉴定,符合黄鄂高速公路团风段路面工程施工规范要求。
2、技术准备我项目部所有工程人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图纸,并由项目总工程师作了防水层施工技术交底会议,确定了施工方案。
3、试验准备我项目部沥青面层试验室已组建完毕,各种仪器设备也已安装调式和标定完毕,能满足各种对沥青、乳化沥青材料的检验和检测的需要,并已进行了乳化沥青配合比外委试验。
目前试验室已对矿料级配、油石比、掺水量等和对混合料上述试验及磨耗损失、砂吸收量等试验已进行试验设计或委托有资质的外试验单位进行试验检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以投入生产。
四、质量标准及要求1、施工前的质量要求1.1、施工防水封层之前,必须按相关验收要求,全面检查确认桥面、复合式路面水泥混凝土的质量,应将表明松散的颗粒、泥土、杂物等清扫干净。
1.2、对横向构造缝、施工缝、裂缝、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并经驻地办签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1.2.1、桥头(与搭板连接的)过渡板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接缝,以及过渡板板块之间的接缝,应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施工之前,在接缝处铺 1.5m宽(两侧各75cm)的单烧毛土工布(单烧毛土工布铺设时应四周绷紧,路基侧用铆钉固定,过渡板侧用射钉压垫板固定)。
桥头搭板与过渡板之间的接缝按此同样办理。
1.2.2、不设伸缩缝的小桥、明涵、明通的构造缝(如桥面板与台背的接缝、相邻桥面板的接缝),应先将缝内的泥土、杂物清刷干净,再用不小于1.5倍缝宽的沥青麻絮凿进缝内,嵌填紧密。
嵌填厚度应不小于5cm(不包含缝的上部空间1cm),沿缝铺玻格栅(两侧各75cm),绷紧压实后用射钉固定。
同时在缝的中轴线两端做好标记,以便在铺筑上面层后,再沿该轴线切2cm 深、0.4cm~0.6cm宽的应变缝,并灌填橡塑沥青。
1.2.3、桥面连续的简支梁桥,对墩顶处水泥混凝土铺装层锯缝后,亦按②要求铺设单烧毛土工布进行处理。
1.2.4、对预留的桥梁伸缩缝,采用袋装砂将缝隙填平并铺设钢板,钢板顶面与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平齐。
1.3、施工防水层的气温不应低于10℃,大风、有雾、降雨或即将降雨时应停止施工。
1.4、喷洒防水层前,应用塑料薄膜将纵向排水沟、混凝土护栏等结构的外露部分严密覆盖,防止被沥青污染。
2、材料及混合料试验检测标准SBS-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3、施工过程中的检测3.1应随时检查桥面、复合式路面及隧道路面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干燥清洁、无灰尘。
3.4对封层沥青混合料每天应至少抽检两次,检验集料级配及油石比是否符合批准的生产配合比要求。
3.5应随时检查铺筑层外观,是否平整、颜色均匀,无花白、无油块、无松石,以及厚度是否符合设计。
4、施工完成后的检测4.1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采取保护措施,不得再凿眼、打洞,施工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
4.2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自检,随时进行外观检查,发现喷涂达不到要求,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后再恢复施工,对喷涂达不到要求的部分应及时修补。
4.3防水粘结层的检查标准、试验方法及检查频率应符合表5‐1的规定。
水泥混凝土防水粘结层的检验标准(表 5-1)五、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1、防水层施工工艺及方法1.1、施工工艺流程表面清理→抛丸作业→检查→表面缺陷修复→防水层施工→质量验收1.2、施工方法a、表面清理表面清理是抛丸处理施工前的表面预处理过程,包括用清洁剂或溶剂及工具清洗和清除表面的油污、锈迹、脱模剂、杂物、尘土等附着物。
以防止上述物质在抛丸施工过程中污染磨料,也能更好的保证处理过的混凝土表面具有洁净、新鲜的表面,使粘结层(或铺装层)与混凝土基体表面结合牢固。
b、抛丸作业①采用多台抛丸机并行直线连续抛丸的方式,根据施工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如磨料的配比、机器的行走速度等)进行抛丸处理施工;抛丸机的单幅清理幅宽需达到80cm以上。
②抛丸设备两次施工车道之间需要搭接3~5cm,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和施工需要,合理调节设备,使搭接的部分与整体抛丸处理后的效果一致,无明显结痕,保证抛丸处理后的表面平整度,以防止出现高低差等缺陷;③处理去除深度和二次处理。
根据待处理表面不同区域的不同状况及浮浆层的厚度,确定抛丸处理的深度,根据施工需要可进行二次或多次处理,一般将处理去除深度控制在2~3mm;④露骨率及去除深度。
要求抛丸处理后的表面要有一定的露骨率,一般大于20%。
但由于表面浮浆层厚度不均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深度达3mm后,表面露骨率仍达不到20%的,为保证处理后的表面平整,不可继续深入,否则会影响基体的整体质量;⑤粗糙度和清洁度。
据待处理表面状况,调整抛丸设备的参数,确保抛丸处理后的表面有均匀的粗糙度和良好的清洁度;⑥对无法用回收式真空抛丸机抛丸的边角等部位,应用手持式抛丸机补充处理。
c、检查根据质量要求,检查抛丸处理后的桥面,确认抛丸处理后的表面粗糙度、清洁度等质量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检查经处理后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如混凝土在浇注及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纹、孔洞及凹凸不平等缺陷。
d、表面缺陷修复在抛丸处理后所暴露出来的如混凝土浇注及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纹、孔洞及凹凸不平等缺陷,对于可能影响桥面板质量的缺陷,采用灌注、压注、找平等方式进行修复处理,消除隐患。
修复材料根据缺陷的实际情况可选用专用的混凝土修复材料;对修补后的局部表面(采用找平的则是全部表面)进行真空抛丸处理,去除修补后所产生的浮浆、杂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