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摘要: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双三角洲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探讨了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长三角;珠三角;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①经济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实力最强和最有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张学良等(2008)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长三角与珠三角投资环境的差异[1]。

杨晓琼(2008)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比较[2]。

刘华(2007)[3]、何添锦(2004)[4]等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然而,现有文献中采用众多方法组合对双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并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最新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组合对我国双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行
比较分析,研究将对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分析比较双三角洲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状况,本文兼顾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要求,结合研究目的与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经过多次甄别与筛选,最终确定了由x1、…、x17共17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过程。

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正指标化判断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排除不同量纲的影响,然后构造因子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

1.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检验。

该检验可以通过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加以判定。

通过检验,我们发现kmo值为0.737,说明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

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28.493,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因子分析具备合理性。

2.主因子的确定。

本文按“特征值大于1”标准选取主因子,因为通常认为特征值是反映因子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因子的解释力度还不如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

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二、三主因子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058%,说明3个主因子基本包括了17个指标的总信息量。

第一主因子在x1、x2、x3、x4、x5、x6、x7、x8、x9上有高载荷,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活动基础环境以及投入产出总量水平状况,故称之为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产出总量因子。


二主因子在x10、x11、x12、x13、x14上有高载荷,它们反映了经济发展产出水平,故称为经济产出能力因子。

第三主因子在x15、x16、x17在上有高载荷,反映了经济对自然资源的配置强度,故称之为经济对自然资源的配置强度因子。

3.综合评分。

为了对双三角洲的经济活动进行进一步评析,对三个主因子采用默认的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对总信息量的贡献率为权数加权,计算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得分(z)。

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第一主因子f1,其因子得分与我国目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相匹配,反映了我国工业活动分布因素对区域经济活动环境及投入构成的影响。

前五位依次为上海、深圳、苏州、广州、宁波。

第一主因子的排序表明尽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提高,但各地区对对外贸易的配置性较大,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

第二主因子f2,反映了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这一因子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南京、南通、无锡、泰州、上海。

表明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并不完全与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一致,如南京、南通、镇江、扬州等的r&d投入产出的效率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对资源具有较为合理的使用。

第三主因子f3,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投入的配置程度。

这一因子排名前五位依次为杭州、肇庆、宁波、南通、苏州。

表明在这些城市中,自然资源投入占生产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高,自然资源投入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可以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双三角洲各地区经济的状况分为四类。

就第一类城市而言,上海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外资企业数量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较早接触海外高新技术,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产出总量列在全国首位,但产出能力因子和资源配置强度因子分列第5、12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深圳经济基础较好,生产条件优越,发展步伐一直较稳健,第一因子也位列第2,但第二、第三因子排名较差,亟待调整经济资源配置以提高产出,并迅速改善自然资源利用的粗放状况。

第二类城市中,南京以其较高的经济产出效率给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继续稳步发展,加大经济基础的投入,可以依然提高其长三角的地位。

宁波在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产出总量和经济对资源配置强度方面较好,但经济产出能力不高。

无锡在经济产出能力和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产出总量比较均衡,但经济对资源配置强度与其城市的地位不相称;杭州经济对资源配置强度方面很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重视。

广州在三个因子方面都较为均衡。

第三类城市均属于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地区。

例如,南通经济产出能力和资源配置强度较强,但是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基础及投入产出总量比较靠后,成为其经济活动提升的瓶颈。

对于该类地区应抓住薄弱环节,努力向第二类地区靠拢。

第四类地区在评价对象中居落后位置,投入产出诸方面都需要加强,因而要从根本上夯实经济
基础,多渠道提高经济实力。

注释:
①长三角16个城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珠三角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

参考文献:
[1]张学良,徐珊珊.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投资环境评价[j].珠江经济,2008(12).
[2]杨晓琼.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6).
[3]刘华,蒋伏心.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评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7(8).
[4]樊纲,张泓骏.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j].学术研究,2005(4).
[5]李德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关于珠江三角洲与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j].学术研究,2005(4).
作者简介:姚志敏(1989-),女,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硕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