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序注译

说文解字序注译


• 【譯文】第二種叫做象形。所謂象形,就是畫成那個東
西,隨著它的形體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 •
• • •

成,江河是也。 【注釋】‚名‛指表示事類的字;‚譬‛指比 擬讀音的字。意思說:形聲,是以表事類的字爲 形,取比擬讀音的字爲聲,相互結合起來構成新 字。段注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 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說文》凡形聲字,則曰‚从某,某聲‛。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 聲。‛——江:见母东部;工:见母东部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 可聲。‛——河:匣母歌部;可:溪母歌部。 【譯文】第三種叫做形聲。所謂形聲,就是根 據事物造字,再取一個近似的聲符配合而成,江、 河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①,
日月是也②。
• 【注釋】 ①詰詘,屈曲,彎曲。谓畫出那個字形,是按
照物體的實際形狀曲折如實地描畫出來的。《說文》凡象 形字,則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 • ②‚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甲文作 ‚ 、 、 ‛,金文作‚ 、 ‛等形。羅振玉《增訂殷 虛書契考釋》曰:‚日體正圓。卜辭中諸形,或為多角形, 或為正方者,非日象如此,由刀筆能為方、不能為圓故 也。‛ • ‚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 《釋名· 釋天》曰: ‚月,闕也。滿則闕也。‛甲文作‚ 、 、 ‛,金文 作‚ 、 ‛諸形。徐灝《注箋》:‚古文鐘鼎文象上下 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
• 【原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
①,以垂憲象②。
• 【注釋】
• ①於是始作易八卦:《易· 系辭》作‚於是始作八
卦‛,無‚易‛字。八卦即乾、坤、震、艮、離、 坎、兌、巽。說《易》者認為八卦分別代表天、 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自然現象,而 乾、坤兩卦又最為重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 切現象的最初根源。許慎認為八卦始於伏羲氏, 是人對自然萬物認識的開始。 ②垂,示也。憲, 法也;憲象,法定的圖像。
• 【原文】其後諸侯力政①,不統于王,惡禮樂之
害已,而皆去其典籍②。分為七國,田疇異畮③, 車塗異軌④,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 • 【注釋】 ①政,借為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②去其典籍: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 ③田疇,近 義複合詞,田地,指可耕地。畮,同畝,土地單 位量詞。 ④塗,同途。軌,車轍。按:軌當指車 行的軌道。由山西永固關入陝,山有石條鋪成的 軌路,當為古代車軌之遺制。 • 【譯文】此後,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 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於是都廢棄舊時 的典章書籍。當時天下分為七國,各國田畝劃分 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 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 體也不同。
•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①,故 謂之文②。其後形聲相益③ ,即謂之字④。 • 【注釋】 ①依類象形:按照物類的特徵如 實描畫物體的形象。 ②文:獨體為文,包 括象形、指事。③形聲相益:形與聲交相增 益。益,附也,加也。 ④字:合體為字。 包括形聲、會意。 • 【譯文】倉頡在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 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 以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相互結合就 叫做‚字‛。
• 【原文】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①,察而 •




見意,上下是也②。 【注釋】 ①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是說字形一 看便能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看出它的意義。 《說文》中指事字,多注明‚指事‛。有時用 ‚象某某之形‛來說明。 ②‚上:高也,指事也。‛ 甲文‚上‛作 ‚ 、 ‛等形;金文与之略同。段注本改 ‚丄‛作‚二‛ 。 ‚下,底也。指事。 ‛ 許篆作‚ ‛,段注本 改作‛������ ‛。許書無底字,底即低字。 【譯文】第一種叫做指事。所謂指事,就是一 見就可以認識,細緻觀察就可以瞭解它的意義,
• 【譯文】‚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現象,‚字‛
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 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
• 【原文】以迄五帝三王之世①,改易殊體② 。封于泰山
③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④。
• 【注釋】 ①迄,至,到。五帝指黃帝、帝顓頊高陽、帝
嚳高辛、帝堯、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 ② 改易殊體,謂文字屢經改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形體,殊, 異。 ③封,祭天地。泰山,東嶽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最高, 上接雲天,故每當皇帝即位時,便至泰山積土築壇以祭天, 叫做‚封‛;同時在泰山旁之梁父山築壇祭地,叫做 ‚禪‛。此言自黃帝以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代,立 石碑于泰山之上,而所刻文字,各代不同。《史記· 封禪 書》曰:‚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七十二 家。’‛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餘 處,而可識者七十有二。‛ ④靡,無。 • 【譯文】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 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沒有相同的。 • ————以上第一段,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 【譯文】第六種叫做假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
沒有這個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個概念, 令、長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①,與古文 或異② 。至孔子書六經③,左丘明述春秋傳,皆 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④。 • 【注釋】 ①宣王,周宣王。太史,官名。籀,即 史籀,人名。許慎以為大篆為周代流行文字,近 人王國維已持否定態度,並論定大篆為春秋戰國 之際秦國的文字。十五篇,指史籀篇。②與古文 或異,謂與倉頡之古文稍有不同。 ③六經:指 《詩》、《書》、《禮》、《樂》、《易》、 《春秋》。 ④厥,其也,指示代詞;厥意,古文 字形構成所體現的意義。說,解釋。 • 【譯文】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 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 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 明。
• 【原文】“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①,蓋取諸夬②。 “夬,揚于王庭③”,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 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④,居德則忌⑤也。 • 【注釋】 • ①《易· 系辭》作‚百工以治,萬民以察‛。百工, 百官;乂,治也;品,類也。 ②夬,《易》之卦 名。《易· 夬》:‚夬,決也。剛決柔也。‛ ③ ‚夬,揚于王庭‛:此為《易· 夬卦》卦辭。④君 子,王臣百官。施,加也。祿,恩也。下,下層 庶民。 ⑤居德,蓄德;忌,忌諱。桂馥曰:‚則 忌當為明忌。‛ • 【譯文】‚百官以乂,萬民以察‛,大概是根據 夬卦的道理吧 ‚夬,揚于王庭,‛這就是說,文 字是在王者朝廷裏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對下 施加恩惠,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
• 【原文】文者,物象之本①;字者,言孳乳而浸
多②也;著於竹帛謂之書③ ,書者如也④。
• 【注釋】 ①物象之本者,謂‚文‛是物體形象
的本來樣子。本,本然現象。 ②孳,生也。孳乳, 猶言孳生。浸,一作寖,漸也。③箸,通‚著‛, 明也。書,寫。竹帛,段注:‚古用竹木,不用 帛;用帛蓋起于秦。‛‚許於此兼言帛者蓋隱括 秦以後言之。‛ ④書者,如也:段注:‚謂如其 事物之狀也。‛
• 【原文】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①,




武信是也② 。 【注釋】 ①會者,合也。會意,合二體之意也。一體不 足以見義,故必合二體之意以成字。比,並,比合,組合。 類,字類。誼,義之本字。指撝,同‚指揮‛,所指向。 《說文》凡會意之字曰‚从某某‛或曰‚从某从某‛。若 會意兼形聲字,則曰‚从某从某,某亦聲‛。 ②‚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許慎據《左傳· 宣公十二年》楚莊王的話釋 ‚武‛ ,認 為‚武‛字‚从止从戈‛,會止息干戈,防止戰爭之意。 甲文作‚ 、 、 ‛,金文作‚ 、 ‛諸形。于省吾 《雙劍誃古文雜釋· 釋武》曰:‚武从止从戈,本義為征 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也。‛ ‚信,誠也。从人从言。‛段注:‚人言則無不信者,故 从人言。‛ 【譯文】第四種叫做會意。所謂會意,就是組合兩個以 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
六書①。
• 【注釋】 ① “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 地
官· 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 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 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東漢人解釋 “六書‛ 的名稱和次第如下:1、鄭衆《周禮· 地 官注》: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2、班固《漢書· 藝文志》:象形、象事、象意、 象聲、轉注、假借。3、下文許慎所列、指事、象 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后世學者們一 般都採用許慎的名稱和說解、班固的次第,即象 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譯文】周朝的制度,兒童八歲入小學,保氏 先用‚六書‛來教育王室的子弟。
《說文解字叙》譯注
泉州師院文傳學院 趙宗乙
• 【原文】古者庖羲氏①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②於 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③與地之宜, • 【注釋】 ①庖羲即伏羲,也作宓羲、包羲、伏戲等。 傳說神話中的古代帝王。《白虎通》稱伏羲、神 農、燧人為‚三皇‛。相傳他畫八卦、造書契, 教民以田以漁。 ②象,物象。法,與 ‚象‛互 文。 ③鳥獸之文指鳥獸的紋理。文,文理;宜, 猶言儀,謂形狀。 • 【譯文】古代庖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 星象於天,下則觀家現象於地,又看到鳥獸的紋 理和地理的形狀,
• 【譯文】至神農時代,用結繩的辦法記錄
事物,諸事繁雜,飾偽的事情不斷發生。
• 【原文】黃帝之史倉頡①,見鳥獸蹏迒之跡 ②,知分理③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④。
• 【注釋】①黃帝,上古帝王。又稱軒轅氏。
史,史官,記事之官也。倉頡或作蒼頡。 傳說倉頡四目,始制文字,為黃帝史官。 ②蹏,古蹄字。迒,獸跡。蹏迒,近義複合 詞。 ③分理猶言文理、紋理。 ④書契:書, 寫;契,刻。書契,此指書写契刻之文字。 • 【譯文】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足跡, 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別,始創造了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