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 (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 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 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3.韦伯的理想型行政组织理论




三、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1960年后)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先进 的手段和工具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这时出现了强 调科学技术、忽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一种主要 的学派是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 等,其主要观点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计 算机、制定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原理和公式来进行 计划、决策,并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忽视了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不能预见员工 的行为倾向,导致数学模型无法实施, Z理论产生。
四、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 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 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系统 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 盾。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从综合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不平衡,今后需向个体行为中激 励问题以外的其他课题、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的方向扩展研究。 从系统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为克服以往管理理论中强调“人”的管 理或“物”的管理的片面性,将探索一种将“人”与“物”相结合而 以人的因素为主导的管理观。 在科学性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从静态的观点发展为从系统的 、应变的观点考察组织中的行为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纯思辨的分 析方法越来越难为组织行为学界所接受,实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将日益 受到重视。 在应用性方面,组织行为学面临一些新课题,如高新技术条件下和全 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局限: ①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 ②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倚重 ③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 (1)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强制的 措施或惩罚的办法,迫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4)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Y理论: (1)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2)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 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 寻求承担责任。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 管理者具备这一能力。 他认为“X”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只有“Y”理论才能 保证管理的成功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三)莫立斯的影响个人行为的“四因素论”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四)爱索斯和科费的“行为背景因素”论
--个人背景主要有:所受教育、家庭和社会背 景、情感、道德、职业、习惯、技能、态度等。 --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 治、法律、地理、产权所有者、竞争者、顾客、 供应商等。 --组织内部环境包括:领导者、组织目标、技 术、规模、规章制度、组织历史等。
一、古典科学管理阶段(1985-1930年)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3.韦伯的理想型行政组织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奠基人,“科 学管理之父”。 代表作《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 原理》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科学管理阶段(1985-1930年) 二、人际关系学说阶段(1930-1960年) 三、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1960年后) 四、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 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 被领导者的关系 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析体系表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 奏规律 --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 、信念、态度;个性 --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 仪等 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群体、领导、整个组织 --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人群团体因素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著名古典 管理理论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织理论之父 ”,与泰勒、法约尔并称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 驱。 韦伯的主要代表作有《新教各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三层管理阶层 权力的分类: ①理性的、法定的权力 ②传统的权力 ③超凡的权力 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官僚体制(无贬义) “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组织 “纯粹的”形态。



我国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要重视行为科学 的研究。 1980年一些工业部门领导人、学术界和企业界人 士共同倡议,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筹备委 员会”。 1985年成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出 版了一些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著作。 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开展了广泛的科学普及和应用研究工作。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自然科学中存在定律,而定律是稳定一致 的,适用范围很广。 G=mg(g=9.8N/kg)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须反映情境或权 变条件。 X导致Y,但只能在Z(权变变量)所限定 的条件下。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一)勒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模式
B=f(P,E)
式中: B: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 f:表示函数(function) P: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 E:表示环境(environment)


Z理论是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1981年提出来的。他发 现美国式管理是以X理论为基础,日本式管理是以Y理 论为基础,在美国照搬日本式管理行不通,写了一本 书《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认为X理论并未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一定普遍使用, 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两个理论,一 球的个体、组织、工作三者的最佳配合。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二)麦格雷戈的“影响工作绩效的因果关系的理 论”模式 P=f(Ia,b,c,d……,Em,n,o,p……) 式中:P:表示个人工作绩效(performance) f:表示函数(function) Ia,b,c,d……:表示个体主观特征,包括 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等(individual) Em,n,o,p……:表示环境特征。包括工 作性质、根据绩效高低给予的奖酬、所在群体和 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environment)。

霍桑实验 实验共分为四阶段:
①照明实验 ②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 ④群体实验

实验结论:
①社会人理论 ②士气理论 ③非正式群体理论 ④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


霍桑实验的评价:
贡献: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 的因素上,员工不是机器,不是工具,而是有思想,有情 感,有个性的人。要提高生产效率,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活 动和人际关系。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 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 践产生深远影响。
对工人草所得各个动作进行科学分析,用科学的操 作动作代替以前不合理的操作动作。 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以提高 工人的技能。 舍弃只顾自己的思维模式,促进工人之间的互相协 作,用科学方法共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管理者和工人都必须对自己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古典 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亦为管理过程学派 的创始人。 法约尔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 精神的觉醒》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930-1960年)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 物是梅约、马斯诺、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 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 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
1.梅奥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 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 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 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 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 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如何进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案例分析




1.分析案例时,首先必须要认真仔细阅读案例内容,看 清案例后所提的问题,并正确理解题意。 2.根据题后所问问题,准确选择分析案例要用的相关理 论。包括理论的定义、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在实践中的 运用。注意:如果作业和考试中规定你须用某种理论来分 析案例的话,那你就不能再选用别的理论了。否则,便是 所答非所问。 3.根据案例的内容,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有针对 性的分析,做出自己的结论。注意:一定要结合案例实际 内容来分析,不可以理论与案例的实际两张皮。 4.案例分析的观点、答案可以各不一样,但分析一定要 自圆其说,切勿前后自相矛盾,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