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1.早期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代表人物:坎农,巴德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代表人物:帕佩兹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2)面部表情法: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3)生理指标法(客观):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4.情绪的实验方法(1)刺激反应法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
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2)情绪诱导法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②提高诱导法推广度的策略:A使用盲设计 B进行现场研究5.情绪和认知(1)情绪认知理论①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代表人物:阿诺德观点: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代表人物:伊扎德观点:a关于情绪的认知功能的观点b关于情绪发展和分化的观点③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三因素论)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观点: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情绪与记忆①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促进与阻碍—特定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记忆,而某些情绪会损害记忆②情绪与记忆的一致性编码效应:识记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的消极材料,而处于愉快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令人愉快的内容。
A.情绪一致性编码效应(记忆)—就是说,如果材料的情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一致,那么材料会学习得更好。
B.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回忆)—是指个体容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的情调的材料。
③情绪记忆: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
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
闪光灯记忆:是一种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情绪记忆,它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
第十章个体差异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①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②环境决定论(埃里克森、克兰普);③交互作用3.对年龄因素的研究:A.横向设计——易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B.纵向研究——耗时,被试流失,时间和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等因素操作定义: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
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自省智力;(7)交流-交往智力5.能力的发展:智力测量随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智力稳定性:是指在跨人生历程的发展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的相对位置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6.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7.人格的研究:①双生子研究(遗传);②攻击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后天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习得。
8.人格的测量:①类型论:根据某种标准对具有相似人格特质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就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特质论:把人格看作由很多特质所构成,认为人格特质是所有人所共有的,但个人所具有每一种特质的程度则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格差异。
②A型-B型行为模式:A型行为模式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
A型——有很强的成就动机、竞争性强、元气旺盛、精力充沛、有时间强迫感等特征。
冠心病患者B型——比较松弛、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能容忍、没有时间紧迫感等③场独立型: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是指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
(场独和场依无好坏之分。
)第十一章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史阶段:①“诞生神话”: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②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③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2.如何看待心理学实验中欺瞒技术的运用:①欺瞒技术:指在实验中,不告诉被试真正的实验目的,甚至不告诉被试正在被测试。
②为什么用?A.主试为了使实验有效,得到确定的、可靠的结果,往往向被试隐瞒实验的真实目的B.欺瞒技术的能有效地控制被试的要求特征,提高实验的效度。
③如果实验需求,采用了欺瞒技术,结束后该怎样做?A.在欺瞒实验中,主试必须对所有被试提供事后解释。
B.在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向每个被试仔细解释这个实验,说明真正的目的、欺瞒的原因C.主试应千方百计保护每个被试的尊严,不要让他因为“陷入”骗局而感到自己愚笨或者受了骗。
D.主试应在确信被试情绪很好,对自己和自己在实验中的所作所为感到满意之后,才让他们离开实验室。
3.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情境的影响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态度、动作等方面做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变化的现象,又称“相符行为”。
4.责任扩散: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们称之为责任扩散现象。
群体压力具有同样的作用;责任扩散实验表明与群体在一起除了会给个体行为带来压力外,有时还能减轻压力,减慢或抑制个体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6.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等方面。
7.态度改变: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人信息或者意见的影响后发生变化,或者因行为改变而引起相应变化。
霍弗兰德的说服模型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说服模型的四个关键因素:①沟通者-信息源②信息传递方式③目标对象-接受者④沟通情境8.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经验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9.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个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
10.内隐自尊:①实验性内隐自尊:顾名思义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
A说服中的角色扮演:指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
实验:(格林沃尔德)被试接受了角色扮演任务便意味着自我和指定立场之间建立了连接。
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泛化产生了对指定立场的积极评价。
B.单纯所有权: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实验:(卡尼曼):先给被试某些物体,如杯子等,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物体进行评价,发现被试对这些物体的评价立刻提高了。
C.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对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实验:(泰菲尔)即使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在除了全体成员资格之外的其他各方面都相似,群体内偏见也会发生,因为共同的成员资格提供了同自我的联系,使自尊的内隐操作成为可能。
②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
A.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
实验:(伯恩)被试与刺激个体观点的一致性越高,陌生人对被试的吸引力就越高。
B.对说服的认知性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
实验:(洛德)一类学生赞成罚款,另一类学生反对。
然后让他们分别对赞成罚款和反对罚款的两类证据进行判断,结果表明,每组被试都偏好倾向于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
C.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予较高评价的倾向。
实验:(斯蒂尔)要求被试对某产品中的某些种类进行评价,然后在本来排名相邻的两者中挑选一个,最后再让被试对所有被选对象进行一次排名。
和那些事先没有进行选择的控制组被试相比,选择组被试对被他们选中的物品的吸引力评价有明显提高。
③次级內隐自尊效应:指个体做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
A.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指人们在对事物的结果进行归因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寻找原因,而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人们还会重构自己的记忆,以维护自己的积极的形象。
(格林沃尔德)B.內隐攀附和疏离:指对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吸引力的人的现象。
(泰塞的自我评价维护理论和威尔斯的下行比较分析理论)C.转移的自尊:同互惠和迎合效应相类似,转移的自尊也涉及相互交换礼物,好感和称赞。
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
(佐伦森和林德)第十二章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的特点:①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②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③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很广,极为复杂;④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历史较短占暂,缺乏贯穿于研究工作室中的理论假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
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如何对抗拥挤:①中介物可以减少拥挤感;②提供注意中心转移注意力;③逃离(消极)4.个人空间圈: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5.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①自然观察法;②适宜人际距离量表;③止步距离法6.个人空间圈影响因素:①性别因素:男性会比女性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圈②年龄因素:年长者使用的人际距离通常较小③情境因素:心理的平衡;安全的感受;个体的社会地位;个体间的情感关系④文化差异:南方人比北方人的空间需求更明确第十三章工程心理学1.工程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2.工程心理学的目标:系统的安全需要;操作上的方便需求3.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室实验法:优点:具有控制严格不易受无关变量污染重复性强的特点缺点:但是实验室模拟的情境毕竟和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被试在实验室情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在真实情境中不一定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