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1 刘影影
小说专题复习之环境类题(一)
(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环境类题的三个命题重心及其两种呈现形式。
2、学习环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实战演练,学以致用。
【学习重难点】
1、认识高考中环境类题型的呈现方式。
2、学会分析试题,把握解题技巧。
【学法指导】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小说的环境
1、含义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
2、类型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3、命题重心及呈现形式
环境类题的命题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概括环境的特点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定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
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还要注意环境特点与文章主旨表达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是“一切景语曾情语但也要注意“哀景乐情”与“乐景哀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一、概括环境特点的技巧——寻找角度
自然环境:
1.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注意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社会环境:
1.从“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特别是文中暗含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语句。
2.从“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
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紧张的还是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寻找并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特别提示: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二、真题分析
《小哥儿俩》(原文《优化方案》p232)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
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顿吧。
”“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洽。
从小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参考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三、学以致用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学科网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
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
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
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
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
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
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
現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分)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学科网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4分)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分)
5.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