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与分析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作者姓名年级/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前言 (1)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 (2)(一)什么是微电影 (2)(二)微电影的商业化 (2)(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四)《那些年》的思路 (2)(五)微电影为何受到如此热捧 (2)二、微电影《那些年》的分析 (3)(一)爱情的本质 (3)(二)安静的美好——大学生爱情观现状 (3)三、《那些年》引出的大学生的情感观 (4)(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4)(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4)(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4)(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4)(五)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爱情观 (4)结论 (5)谢辞 (6)参考文献 (7)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视频。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
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视频;新媒体;碎片化;小体积;创新理念AbstractMicro film refers to the special use in various new media platform, suitable for playing in the moving state and short leisure state watch,has a complete produc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system support has the complete story of videos.A movie is the network time of film form,full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fact derived from abroad have already"short film".Micro movie"micro"is:Micro length,microfabrication,small investment,with its short,concise,flexible form popular in Chinese internet.Key words:Micro film;video;new media;fragmentation;small size; innovative idea前言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
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在这个木槿花开的日子里,爱情不酸不甜的韵味正撞上了青春的影子,从此青春多了几分青涩,几分成熟,或多或少的,大学就是一个适合谈恋爱的人生段子。
悸动,美好,恬静,细数流年,闲散……这些不得不使得爱情滋生,情愫萌动,那些人,那些情,走过了,总留下不多不少的痕迹。
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一)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二)微电影的商业化自从那部自称是史上第一支微电影——凯迪拉克携手吴彦祖拍摄的《一触即发》推出之后微电影浪潮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
2011年有2000部微电影诞生,夸张的时候一天有5部颇具规模的微电影开机。
这个被草根们用来自娱自乐或者是专业学生称作“短片”的东西因为其商业化的演进而成为“微”时代的典型代名词。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不断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成为当今媒体界的一颗新星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平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空间极为可观。
从理论上来说,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内容选择范围广泛。
更能说明微电影较为贴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微电影未来会有品牌化的趋势。
什么是品牌价值,就是用你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达到很好的与受众分享的力量。
(四)《那些年》思路“问世间情为何物”千百年来多少先贤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没有人能准确的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
脱离了高中青葱的校园,我们走进大学,在这个校园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有磕磕绊绊。
不得不说的就是这份懵懂的感情,这三年我们对身边的异性产生的悸动的情愫一直腼腆的不敢表达,青涩的交流,简单的相处。
直到三年过去,将要离开的我们面对校园里最真实的情感又该何去何从……(五)微电影之为何受到如此热捧1:用户收视习惯碎片化。
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人们的关注习惯明显碎片化了,有更多年轻用户流入网络。
星传媒体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有4亿多数字媒体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和电脑看视频的时间已经多于电视。
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的推广策略随之调整结合了品牌信息的微电影更利于在这种环境下传播。
2:“限广令”推波助澜。
2011年10月份的“限广令”给微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
“限广令”推高了电视台的广告费用,多家卫视2012年的广告招标总额都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只能选择另谋他途,微电影随之进入备选之列。
3:自身特点使然。
微电影的火热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首先,微电影制作成本小、周期短、投放快。
与电视广告动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价码相比低投入的微电影对讲求成本控制的广告客户而言显然具有巨大吸引力。
其次,微电影的故事性和互动性使得消费者乐于观看进而转发,为客户形象持续加分。
微电影虽然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而且还要传达客户信息,但它仍试图在这些前提下讲述一个曲折精彩、吸引眼球、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二、微电影《那些年》的分析(一)爱情的本质人类对于恋爱这一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观点,就是恋爱观。
爱情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体人类而言,它都是弥足珍贵,举足轻重的。
但是我们同时又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爱情是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
如此,正确地树立这一认识前提,我们才能建立正确恋爱观。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爱情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
(二)安静的美好——大学生爱情观现状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然而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其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影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传统的大学生恋爱观不断受到着各种因素的冲击,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
三、《那些年》引出的大学生的情感观(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所谓真爱难求,真正的爱情是双方感情发展的自然升华。
它是一种纯洁、复杂而又崇高的感情活动,由男女双方的心灵的共鸣而产生,彼此倾慕,情投意合。
在爱情的初期,双方都对于它的发展具有着自主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爱情具有自主性。
而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男女双方始终处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并且,双方都因为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爱意,因而爱情又具有互爱性。
(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陶行知曾经很形象的形容过爱情: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我们可以由此而对爱情的专一性有所了解。
确切地说,爱情是由男女双方所自然维系的,只属于两人的感情。
在爱情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中,都要求男女双方对对方保持忠贞不二。
同时,因为这专一性而又衍生出排他性,即爱情是排斥第三方的介入的。
(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爱情不是如昙花一现短暂,而是如亲情般具有持久性。
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发展、深化以及升华的过程上。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
我们由此可以一窥爱情持久的本来面目。
同时,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一定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由于爱情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推演出爱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因此,无论是爱情的本质,还是爱情的发展过程都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五)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爱情观。
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社会,因此,这阶段的爱情会明显地表现为如柏拉图之恋般的不需顾虑物质基础。
但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只有正确树立这一意识,才能更好掌控爱情之舟。
与些同时,大学生的爱情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大学时候正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
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能将大学的重要任务——求知,抛开,而应当正确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结论目前微电影行业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其次微电影的受众集中于80后。
80后正是微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视频网站的核心受众。
2011年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新变化,中国的视频网站用户中20-29岁占据59%,30-39岁占据了20%,视频网站的用户正成长为高学历、高消费的年轻群体,也因此更加具有营销价值了。
而这帮年轻群体已经对被动接受广告感到厌烦,而时而幽默、时而感动、时而清新的微电影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爱情为题材的微电影更是颇受欢迎,此类微电影着重以小见大,以平凡透视不平凡,看似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情感,放大后会给人以感动和震撼,也更加诠释了爱无处不在。
谢辞论文在程鹏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从论文的开题报告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最终定稿无不凝聚着程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论文撰写期间,程鹏老师为我提供了多种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建议。
老师不辞辛苦帮助我修改论文让我感激不已。
在此向程鹏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著作,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1】宁紫幽.微电影的传播机制探析[J].2012,(5).【2】倪丽萍.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2012,(8). 【3】李勋祥.微电影的品牌营销策略解析[J].2007,(12).【4】肖凭.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5.20) [J]. 2012,(7). 【5】张静灵.爱情[J].2011.(12)【6】范思婷.爱情观[J].2011.(2)阅评组成员签字:阅评组组长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