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 体美。
综合性指“唱、念、做、打”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
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 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 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 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 如昆曲、高腔等;一为 板腔体,如京剧、评剧、 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 元 科 唱 独以的由北杂 是 就 白音宋于杂剧 戏 是 。乐金用剧、。杂北剧 剧 唱中说剧方本 里 词为国唱曲由 人 ,基、文调物 白科舞础学演的 是、,史蹈唱动人唱融等上,作物、合伎与又唐艺唐称和的白北诗宋而表对组、曲以形情白成或 宋成来,或。。
• ••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 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 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 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 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台的 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 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 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 成,沿用了下来。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 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 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 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 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写 意 性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布置 的写意── 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 貌,奸邪者刻 以丑形”,其 目的在于“盖 亦寓褒贬于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耳”(清末 王国维语)。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戏曲舞台上可用一个“圆场” 表示地点的变化,可用“急 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 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 是“无话则短”,因这些内 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 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
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用一段长达二 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 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 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 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 便是“有话则长”,因这些内容对 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 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 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 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 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 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 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 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 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 (朴)、马(致远)等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 间气息。
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 的总称,是一种诗歌 化、音乐化的戏剧语 言。一般的剧种所用 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 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 白之分,前者用湖广 音、中州韵,后者用 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 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 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 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 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 意。
一词本并杂称的剧元只曲限,一实个际脚上色还包唱括。散由曲正, 旦 主 能 元并剧成在于杂主 唱 念不的熟结现剧唱 的 白专形阶构代指成段上剧的的 叫 。元,的包的主称 “杂是重括一要为 末四剧中要场角“ 本折。国标。色”旦一宋 戏 志 楔是。楔元 曲 。 是本未其。南 艺 加”一戏 术 在他,( 折与 发 第男脚由相元展 一子色末当杂到 折只)旦、
•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 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 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 民间,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 剧 。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 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 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 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 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 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 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 的《琵琶记》。
净前头( 花或脸夹在) 两、折旦之(间女的角片色断。) 、丑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 体来说是“红忠白 奸”,所以奸臣如 曹操者多勾白脸, 忠勇似关羽者多涂 红色。此外,性情 暴躁者多勾兰脸, 刚正无私者多用黑 脸,喜兴者勾笑脸, 愁苦者勾哭脸。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 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 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 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 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 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 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 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 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 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 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 “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 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 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 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 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 什么是戏曲?
•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 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 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 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 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 大古剧。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