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戏曲史论 1

第一章 戏曲史论 1



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

参军戏的演法: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 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 鹘”。
东 海 黄 公
唐 教 坊
唐 教 坊
敦 煌 壁 画 唐 歌 舞
唐 代 优 戏
唐 代 伎 乐
西 安 唐 宫 舞 西安唐乐宫
西 安 唐 宫 舞
二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
在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发展的趋势 下,宋代的 “瓦舍”和“勾栏”里出现了“宋杂 剧”。
宋杂剧的体制 1、前提 艳段(序幕) 2、正本 “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3、后散段 杂扮 宋杂剧的角色 1、每场四五人 末泥 引戏 副净等。 2、“装旦”的出现 角色已趋完备。 3、“次贴” 旦之外角色
五、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南戏成熟化与规范 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剧本曲词典雅,体制庞大, 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的绝盛时段。 表演日趋成熟,演唱声腔竞相迭现。
六、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清代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昆曲、高腔 折子戏的盛行,地方戏的兴起。 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 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敦 煌 壁 画 唐 歌 舞
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唐有传 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 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 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 “以歌舞演故事” 综合诗、乐、舞演故
事的舞台艺术样式(舞台美术、服装、化妆)。
远离生活,超越时空,虚拟手法。
遵循一个原则 美。
一、中国戏曲起源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拊石击石” “致舞百兽”(吕氏春秋 古乐) 1、上古期的歌舞与俳优 歌舞 巫——乐神 以歌舞为主 女巫 俳优 优——乐人 以调谑为主 男优 “优孟衣冠” 2、汉魏百戏 又名“角抵戏” 东海黄公 与雅乐相对 (颜师古“角其伎也,相抵触” )
“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 之,为此舞以象也。”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 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 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此得名。内容以 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
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 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 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
小 结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剧本三大体式传承
金院本 ●金元杂剧 北曲系统 ●宋元南戏 南曲系统 ●传 奇
宋杂剧
宋杂剧
四、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 出其右者。关、王、白、马等杂剧作家,使 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 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
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 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 预先规定好的,其间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 舞蹈化的动作。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
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
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拨头: 《文献通考· 乐二十》:
参 军 戏 陶 俑
戴 幞 头 穿 绿 衣 服
参 军
苍 鹘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宋 杂 剧 眼 药 酸 图
元 杂 剧 故 图 宫 博 物 院 藏
明 传 奇 演 出 图
明传奇演出 图
张衡《西京赋》托言武帝驾幸平乐观,描绘了百戏
的演出状况:“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 第一场角抵,表演扛鼎爬竿走索等杂技。 第二场 歌舞 《总会仙倡》 倡优主演歌舞,象人专 扮鸟兽怪物。
从先秦两汉到隋唐五代,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孕育阶段,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各种戏曲成分的都有不断的创新, 各种戏曲要素也日趋丰富。偏于声容方面的歌舞艺术,从 《九歌》、《上云乐》发展到《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 娘》,已经合百戏而演故事,兼备戏倡五象和杂技幻术。 偏于科白方面的表演艺术,从《优孟衣冠》、《东海黄 公》、《辽东妖妇》 发展到《拨头》和《弄参军》,已经 把俳优滑稽、角抵武打与娼妓伶人的说唱歌舞结合起来。 百戏中的各种艺术形式除了独立发展外,还不断相互交流 吸收,并趋向融合,在不程度上发生和增长了戏剧因素。 为宋代戏曲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书目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国戏曲选》 王起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 张 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年版
《中国戏曲史论》吴新雷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 参 军 ” 苍 鹘 梳 着 ” 苍 鹘 ”
中国戏曲史
主讲 温宝麟
中国戏曲史论
主讲 温宝麟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旨 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提高学 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学习方法介绍
热爱戏剧的兴趣为第一要著
旁学杂收
古代诗词 经典戏剧原作 戏曲频道的曲目
远离肤浅的市场庸俗作品
善于观摩分析相关声像资料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伎艺 六朝上云乐 更浓郁的表演成份 北朝三大戏 大面 代面 (南陵王入阵曲) 踏摇娘 拨头 钵头。 4、隋唐代五代优伶戏弄 伎艺机构 太常寺 教坊 梨园 歌舞乐曲 和参军戏
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 军戏”。 “唐之参军、苍鹘至宋而为副净、副末二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金院本发展了宋杂剧,孕育了元杂剧。 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 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 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元杂剧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
为旦、末、外、净、杂...
三、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温州一带的民间,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它是在宋杂剧 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 因素形成的。 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 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东海黄公: 《西京杂记》载 东海人 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 蛇、虎。他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 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 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 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黄公仍想 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 反被白虎咬死了。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一般的
第三场 鱼龙曼衍之戏。
第四场 融角抵与歌舞为一体的《东海黄公》,有情 节。倡优演黄公,象人扮猛虎。 第五场 幼童杂技。

踏摇娘: 《教坊记》 “北齐有人姓苏,孢鼻,
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 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夫人衣,
需不如畅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
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 之踏摇 ,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 之状,以为笑乐。”
宋杂剧的剧目
《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 280本
宋杂剧的舞台形象 山西河南两宋舞台建筑及杂剧扮演资料 河南偃师、温县砖雕 (扮演 乐队)
二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
宋金南北分治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
术叫“金院本”,“院本者行院之本也”(《太和正 音谱》)与宋杂剧的角色行当相同。
金院本的特征 1、副净为主,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 2、以散说为主,唱的比重较小。 3、伴奏乐器为鼓和笛。 4、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收录的“院本 名目”共690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