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1学期毛中特期末复习要点专题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课本148页专题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本152页专题三、如何认识和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
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专题四、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我国奋斗目标和落实重大举措提供必要保障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式;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处于一个重大历史关口1从国际看,文明国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离不开法治能力的彰显;2从现实看,我国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矛盾问题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法治保障和解决;3从国内历史看,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前所未有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任务艰巨繁重1是执法权力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2是司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仍很严重;3是法律体系不够完善;4是社会尚未形成真正自觉守法用法的氛围。
专题五、如何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专题六、如何进一步加强平安中国建设?专题七、应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课本203页专题八、我党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的历史演变?专题九、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课本234到236页专题十、恐怖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1、当代全球社会的剧烈变迁是恐怖主义产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代以来恐怖主义就其规模、影响范围和恐怖水平等方面而言 ,远远超过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近现代高密度的恐怖主义浪潮与近现代剧烈社会变迁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嚣张同样反映了全球社会变迁的剧烈程度。
全球社会国家间存在的地位落差由于全球体系本身的原因不仅未能缩小,反而不断加大。
矛盾和对立情绪不可避免地存在,目前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一情绪。
2、国际社会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的非民主性是孕育恐怖主义的深厚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虽然国际民主力量不断增长 ,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无论是冷战时代还是后冷战时代都是国际社会支配性的力量。
从经济权力上看, 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所建立的国际经济大厦, 其所有权实际上属于美国等少数几个富国和强国, 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名义上是服务于国际经济体系,实际上是为几个富有大国主导世界经济服务的。
在政治权力上 ,冷战 40多年 ,美苏争霸主导了全球政治,其他国家大多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 ,成为全球政治权力的附庸或旁观者。
冷战结束以来 ,作为唯一全球超级大国的美国, 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路仍然是冷战式的对抗性思路 ,其国际行为的霸权色彩在全球有目共睹。
在文化权力上,目前占据制高点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物质和制度文化。
当今美国之所以成为恐怖主义攻击的首要目标 ,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傲慢自大和对权力的不成比例的过度占有。
当代恐怖主义从某种程度上看实为非民主国际权力结构的副产品。
3、文化断裂与文明冲突是恐怖主义的重要动力源。
近代以来 ,欧美工业文明以其物质和技术力量驾乎其他文明之上 ,对异己文明的生存空间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今日美国承载着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的影视、快餐、饮品和其他商品在全球铺天盖地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严重冲击着众多文化中的传统观念与生活方式。
在中东等地之所以宗教恐怖主义根深蒂固,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使然。
4、民族矛盾和民族国家间利益冲突是孕育恐怖主义的温床。
首先 ,极度贫困和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结构的紧张。
虽然恐怖主义有多种类型 ,但其产生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具决定性影响的是经济矛盾。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绝大部分恐怖分子之所以走上恐怖主义道路 ,往往是贫困压迫下不得已的选择。
其次 ,地区经济落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民族和宗教恐怖主义的经济根源。
众多研究发现 , 全球恐怖主义问题较严重的地区几乎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由此形成的生活水平落差产生的不满孕育了恐怖主义意识。
再次,政治专制与腐败以及政治合法性的丧失是恐怖主义的重要前提。
如中东地区的原教旨恐怖主义的形成与社会对政治腐败的普遍不满密切相连。
最后 ,不合理的民族政策和社会文化中的种族主义是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这在车臣、北爱尔兰和斯里兰卡最突出。
从历史上看 , 不尊重车臣地区民族文化与宗教以及推行大俄罗斯主义政策是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一贯做法 ,由此产生的民族矛盾结出车臣恐怖主义苦果 ; 英国在北爱长期推行新教居民与天主教居民分治并明显维护前者利益的政策是引发北爱恐怖活动的症结所在 ; 斯里兰卡居人口多数的掌权的佛教群体对处于少数的泰米尔印度教群体的社会歧视点燃了狂暴的恐怖之火。
专题十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依靠哪些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党最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
其次,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1依靠广大农民,是由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农业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3.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1)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2)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4)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专题十二、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二它是推动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它是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需要;它是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专题十三、新形势下该如何推动国防与军队建设现代化改革?(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根本引领1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2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3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
(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导原则1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
2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
3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
4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
(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任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牢牢把握“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以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规模结构、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
(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举措1、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2、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3、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4、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5、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6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专题十四、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1.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群众对党制定的某些政策提出质疑;2.工农群众利益受损对党的信任度下降,执政基础动摇;3.群体事件频发;暴露不少党员干部淡薄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诉求;4.干部矛盾日益凸显,党执政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