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理解)1、管理是人类至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2、我们将来走向社会,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3、从实践的层面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竞争力和生死存亡。
•二、管理的定义•2、我的定义(背):管理就是通过其它人完成工作的艺术。
•3、具体来讲需要从六个方面把握:(简答、论述)•(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的概念首先是由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这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彼得·德鲁克介绍)•(3)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
(法律和公共政策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对价值和资源作权威分配,试比较其区别。
西蒙提出的管理即决策是否有道理?)•(4)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人财物时间信息,人是其主要对象,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
(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财物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5)管理的职能包括:1916年,法约尔,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1947年,西蒙,管理即决策;50年代中期,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装备、领导和控制;孙元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周三多: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单凭个人难以实现的目标。
现代管理的实践来看,不仅仅是实现目标,主要目标是如何高效的实现目标,要讲成本效益分析,这也符合我国社会由决策拍脑袋、管理靠经验的粗放型管理向决策定量化、管理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发展的总方向。
三、管理理念(掌握)•1、效果和效率•2、必备素质:智商;情商;逆商;财商•3、公私分明。
•4、不要纵容没有能力的人。
•5、勇于承担责任。
四、管理的性质• 1、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 2、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和艺术的最大区别可重复性。
• 3、管理学是一门大有钱图的、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期刊、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报。
五、管理者的工作1、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论述):所为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整体的期望。
管理者角色是指组织中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明茨伯格经过实证研究,具体分析了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效管理者需要扮演的十种角色。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履行,以影响组织内部和外部人们的行为。
组织内部的人么那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组织外部的人员包括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组织所在社区的居民,以及与组织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
明茨伯格进而将管理者需要扮演的十种角色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信息传递、人际关系和决策制定。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往往同时扮演上述几种角色。
(1)信息传递角色。
管理者扮演信息传递的角色,需要从事信息监听、搜集、分析、传递信息等工作。
管理者若要扮演好信息传递的角色,要求管理者头脑清晰,思路开阔,善于归纳总结,善于沟通,能够把握全局,具有较强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2)人际关系角色。
管理者扮演人际关系的角色,需要代表所在组织与同行和外部组织开展有效联络和互动,对内开展领导工作,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积极工作。
管理者若要扮演好人际关系的角色,要求管理者仪表堂堂,语言得体,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们打交道和合作工作,应该具有一定演讲能力。
(3)决策制定角色。
在决策制定方面,明茨伯格又将其细分为四中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着、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若要扮演好决策制定的角色,要求管理者具备所从事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善于权衡,处事果断,把握大局,决策能力强。
(4)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角色差异。
大、小企业管理者扮演角色有所区别,同时,根据组织内管理岗位等级层次的变化,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将有所差异。
2、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业务技能3、成功管理者和有效管理者的区别:晋升速度和工作成绩,卢森斯认为传统的基于绩效晋升的观点有失偏颇,他的研究表明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在组织的晋升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六、时间管理•2、时间管理的对象:时间的分类被动时间和可支配时间。
•3、时间管理的基本技巧:•第一、培养时间观念。
准时、惜时。
•第二、掌握对自身事务分类排序的一般方法。
两个纬度的划分:•A、很重要,很紧急B、很重要,不紧急C、不重要, 很紧急D、不重要,不紧急•第三、掌握一定的时间管理方法。
莱金的abc和德鲁克的集约分散时间的管理方法•第四、了解你自己的时间效率周期。
七、管理环境•1、管理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主体之外其它一切因素的总和,管理环境是指管理之外一切影响管理的其它因素的总和。
•2、分类:一般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
•3、异国文化环境: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识别民族文化的四个纬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或直系亲属的利益。
集体主义是指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
•(2)权力差距。
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3)不确定性的规避。
人们承受风险和非传统行为的程度。
•(4)男性化(收入、地位、升迁)与女性化(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4、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区别)概念上的区分:有无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外延上的区分:物理机械现象属于封闭系统,生物社会现象属于开放系统。
•5、管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实证法和规范法。
•规范法是自上而下的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综合分析,采用演绎的方法,建立规范,提出研究观点;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档案和比较研究方法。
•实证法是自下而上的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实证分析,通过归纳、抽象和总结,提出研究观点和成果。
步骤:提出问题;文献综述,建立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进行调查,如案例、访谈、试验等;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得出研究结论和诠释。
类型主要包括:问卷、案例、实验、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
八、案例分析与讨论•题目:服务免费和收费的改革――华欣公司首席执行官错在哪里?第二章管理发展简史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有名的《孙子兵法》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书被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当作培训的必备书。
此外还有《周礼》、《孙子》、《老子》、《管子》等包含丰富管理思想的书籍。
(二)西方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的观点;(三)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大工厂制度的诞生,而工厂制度诞生对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184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车祸导致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的意义。
二、古典管理理论(泰勒、韦伯)(一)时间: 1911年-30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之前(二)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试图通过对时间和动作的研究力求发现完成工作的标准化操作方法,从而确定每一个生产过程的最佳途径。
2、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模型学派。
建立官僚模型理论(一个逻辑基础,六个特征,三个取向,一个精髓),他认为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应当具备:基于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层级结构和权力体系,有关任职者的职权和职责的规章制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以技术能力为基础的人员雇佣和升迁程序以及固定明确的薪俸;权威和权力的区别;三种权力形式的划分。
3、以法约尔和古立克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法约尔: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五环节理论和十四项管理原则。
(跳板原则,法约尔桥: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广州与香港携手共创奇迹)古立克:概括出行政管理人员的7项职责,即POSDCORB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集权(8)人员的报酬(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三)阶段成就:着重研究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和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行为管理理论(一)时间: 1933年-60年代系统理论兴起之前(二)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霍桑试验学派。
梅奥等哈佛大学的教授通过五年的实证研究,即霍桑试验,开创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先河;提出了“社会人”的著名人性预设。
政治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观念人。
2、以巴纳德为代表的动态平衡学派。
非正式组织的提出;权威的本质在于被接受。
3、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即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决策分为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四个阶段;提出手段――目标的关系理论。
4、以马斯洛为代表的需要层次学派。
人有五种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只有需要未被满足时才会产生激励作用;只有当一种低层次或低程度的需要满足时高层次或更高程度的需要才会产生。
5、以麦格雷戈为代表的人性本善学派。
他在对传统的对人持消极看法的X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人持积极看法的Y理论;主张采取人性激励的管理方式。
6、以赫兹伯格保健激励学派。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的、使人产生不满的因素,激励因素是那些与工作本身相关的使人产生满足感的因素;并且指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
(三)阶段成就:开创了以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为中心的新的研究领域。
四、数量管理理论(一)时间:形成于二战之后(二)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运筹学2、系统分析(1949年美国兰得公司首先提出)3、决策科学化(三)阶段成就:主张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进行定量分析,作出优化决策。
五、系统管理理论(一)时间: 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以贝塔朗费为代表的一般系统理论。
最早提出系统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为解决所有的组织现象提供了系统观念的分析框架;提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观点,指出社会和生物现象是开放的系统,而机械和物理的系统则是封闭的。
2、以罗森兹韦克为代表的环境系统理论。
指出环境是所有组织系统的外在系统,任何组织都得与其环境保持一种互动关系。
国内学者王沪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熵理论。
3、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系统理论学派。
他认为组织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同时包含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
4、以高斯和利格斯为代表的生态理论学派。
高斯: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并列举了一些影响政府功能的因素,如人民、地区和科学技术等。
利格斯以其三种行政生态模式的提出而享誉行政学界光谱理论融合棱柱衍射;三种基本社会形态;棱柱型的三个特征:异质性,重叠性,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