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以及中药替代
氟康唑、咪康唑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硝咪唑类
奥硝唑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案例二(点击此处看视频)
什么是抗生素的滥用?
凡是超时、超量、不 对症使用或未严格 规范使用抗生素,都 属于抗生素滥用。
为什么会这样?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首次使用抗生素
大部分细菌死亡
少部分耐药性强的细菌能存活并大量繁殖
再次使用抗生素
•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
分类 一级抗菌药物 二级抗菌药物 三级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青霉素、青霉素V钾、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氨苄青霉素、卞星青 霉素、呋布西林、阿 莫西林、美洛西林、 奈夫西林
头孢氨苄、头孢替安、 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 头孢匹胺、头孢硫脒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丙烯、头孢曲松、 头孢克肟、头孢米诺、 头孢他啶、头孢地尼、 头孢拉氧、头孢替唑、 头孢美唑、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头孢孟多 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 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奈替米星、妥布霉素、 依替米星、大观霉素、 异帕米星
•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 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 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 生耐药。 •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 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 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
美罗培南
头孢菌素类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唑南
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 剂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氨基糖苷类
丁胺卡那、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链霉素
酰胺类
氯霉素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
分类
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琥乙红霉素、 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 素、罗红霉素、克拉霉 素、阿奇霉素 四环素、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1938年,弗洛里、 钱恩代表 青霉 素 用于临床, 使许多一般性疾病 的治疗发生巨变。 随后陆续发现了大 量抗生素。
1958年至今,抗生 素广泛使用产生的 耐药性和残留使得 我们寻找新的抗生 素并寻求其替代品 成了热点。
使用历史
•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 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 的生长。
定义
•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属)或 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 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 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 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发现历史
发展期 成熟期 奠基期
1929年,弗莱明发 现了青霉素,这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分离并命名的抗生 素,抗生素的发展 史从此拉开了壮丽 的篇章。
一级抗菌药物
二级抗菌药物
三级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 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
磺胺类
喹诺酮类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氟罗沙星、依诺沙星、 洛美沙星、加替沙星、 司帕沙星、莫西沙星 帕珠沙星
呋喃类
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克霉唑、联 苯苄唑、特比奈酚、酮 康唑、氟胞嘧啶 甲硝唑、苯酰甲硝唑、 替硝唑
分类及性质
性质:不易产生抗药性,不易与人用抗 生素发生交叉耐药性。主要有杆菌肽 锌、黏杆菌素、硫肽霉素、持久霉素 、恩拉霉素等。
性质:广谱抗生素,连续低浓度投药有好的 促生长效果,但属人畜共用抗生素,易产 生抗药性。它是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 等抗生素的总称,均由链霉菌发酵产生 。
性质:是利用放线菌或小单孢菌产生的具有大环内 酯环的抗生素的总称,因含有氨基糖而呈碱性.该 类抗生素对G+菌,一些G-菌,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 支原体都有抑制作用. 主要从肠道中吸收,能产生 交叉耐药性.
•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 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 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强,使抗生素药效减弱
超级细菌
抗生素滥用的风险
第一重:毒副感化 第二重:过敏回响反应
四重风险
第三重:二重感染 第四重:耐药
抗生素滥用的其他危害
氨基 苷类
抗菌谱广属静止期杀菌剂,但对G-菌、对 结核杆菌有效。抗菌机制:药物进入菌体 细胞内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通过阻碍蛋白 质合成,启动及干扰信使核糖核酸的释译 与“校对”过程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 •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 (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5大类作用机理 :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 裂死亡。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 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 而死。 (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 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 被合成。 (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 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 的过程受阻。 (5)影响叶酸代谢:抑制细菌叶酸代谢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 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多肽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 酯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类及性质
含磷 多糖类 聚醚类 抗生类 内酰 胺类
性质:此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 耐药菌株特别有效。常用的有黄霉素 和大碳霉素。
性质:聚醚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具有 离子运输的作用。常用的有莫能菌素 、盐霉素、拉沙里霉素和马杜霉素。
品种最多,用得最多、最广 。包括两 部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