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作用” “好处”的解答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 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 18题:”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 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 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 2004年天津卷第 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 '' 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 2004年重庆卷第 20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作用题” 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 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 那么, 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 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 上帝给你一种才能, 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 这是俄罗斯谚语, 很耐人寻味。
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
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 '' 通才 '' 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 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 看不懂 " 。
那么, " 看不懂 " 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作用是看不懂 " , 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 " 作用 (或好处是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 发人深省 " 。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 " 卒章显其志 " 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 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 2004年浙江卷第 20题 " 简析篇末 '' 就会跪下来…… ''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 ,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 "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 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那么,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 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 " 大江流日夜 " 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 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 13题 " 从写作角度看, 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 " 的提问, 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 " 大江流日夜 " 的气势及意味。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 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 19题:"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
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 , " 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 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 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 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 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 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 3题:"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根据题目, 先找到第四段, 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 "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 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 2000年卷第 22题第(1小题 "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如 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 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 其作用正好是用 " 落日的惨红 " 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
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 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 其作用之一就是 " 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 。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如《野猫》有两段写景, 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 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 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 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 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六、修辞的作用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
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
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 2004年全国卷Ⅲ第 19题 "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 "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 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的范围。
至于 " 极富讽刺意味 " ,虽然并非比喻的固有作用, 但是,结合选文《快乐的死亡》的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 "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 " 之范畴。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
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
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如 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 20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 '' 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 , 请结合全文,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根据前文的提示, " 照应题目 " 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
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 " 山峦 " 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 " 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 她们的臂弯里, 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 , 就不难答出 " 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 。
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则分明是 " 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 。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 也是表达手法。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 那是属于修辞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