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编制依据 (2)三、工程地质条件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下水位 (3)3.3 地下水类型 (3)四、锚索施工要求 (5)4.1锚索总体施工要求 (5)4.2锚索具体施工要求 (5)五、施工组织部署 (8)5.1 施工管理目标 (8)5.2 项目组织管理及人员安排 (8)5.3 施工准备 (9)六、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10)6.1 工艺流程 (10)6.2 钻孔允许偏差 (11)6.3 施工方法 (11)6.4 锚索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3)七、基坑安全应急措施及补救方案 (13)7.1采取加固措施 (13)八、安全生产措施 (14)8.1 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14)8.2 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5)8.3 机械安全措施 (16)九、文明生产措施 (19)一、工程概况金光西大道(滨河路--兴业大道)工程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国际创新城启动区中部,为广州国际创新城中轴线,道路北起滨河路,南至兴业大道,路线横穿整个广州国际创新城中部,路线全长约 1.7Km,规划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路,规划红线标准宽度为40m。
金光西大道(滨河路--兴业大道)沿线依次与规划滨河路、规划支路一、规划广医南路、规划支路二、规划南大干线、规划支路三和兴业大道相交。
全线共设十字平交 4 处, T 字型平交 5 处。
金光西大道(滨河路-兴业大道) 工程定义为城市主干道,设计时速 60km/h,路线全长约1.7km,双向六车道。
金光西大道(滨河路至兴业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起点位于金光西大道与滨河路交叉口,往南经过广医南路、南大干线等交叉口,终于金光西大道与兴业大道交叉口,管廊全长约 1656 米,其中与南大路交叉段 160 米由南大干线管廊项目建设。
管廊采用双舱及三舱组合的形式,容纳电力(10kV 及110kV)、电信、给水、中水四种管线。
其中滨河路至广医南路管廊断面尺寸为4850×3900mm,长度约380m;广医南路至南大干线管廊断面尺寸为7950×3900mm,长度约351m;南大干线至兴业大道管廊断面尺寸为11050×4200 mm,长度约 711.2m。
管廊主要设置于设计道路范围,本管廊基坑里程 K0+60~K0+791.2、K0+952.3~K1+656.1,基坑施工前道路红线范围内所有建(构)筑物应拆除完毕。
管廊基坑可分为两个类型,分别为一般路段基坑、集水井基坑,一般路段基底宽度6.85~13.05m(控制室处基坑宽度 22.2~26.3m)、基坑深度 2.33~7.62m(不含集水井基坑),里程 K1+220~K1+420 段(G 区) 管廊结构垫层底以下 2m 换填土层,基坑深度 8.91~9.15m。
基坑底部含多个集水井基坑,集水井基坑深度为 1.30m。
为保证基坑土方开挖、综合管廊结构施工、周边车辆人员通行的安全,根据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地形,从安全、经济、合理、可行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放坡支护、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撑、钻孔灌注桩+锚索的支护体系,共分成A~J 区合计13 个区域,本基坑参照《建筑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基坑D 区桥台附近、F 区控制室处、基坑G 区及J 区二级放坡边坡处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其余分区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
其中F区采用一级放坡+Ф0.8m钻孔灌注桩+锚索支护基坑:综合管廊控制室外侧基坑采用Ф0.8m钻孔灌注桩+一道锚索支护基坑。
Ф0.8m钻孔灌注桩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浇筑,间距1.0m,采用C30水下砼浇筑,排桩顶设置一道C30钢筋砼冠梁。
采用可回收锚索,锚索锚固于冠梁上,锚索倾角为30°,水平间距2.0m,孔径0.15m,采用4s15.24钢绞线(详见锚索大样图),自由段7.0m,锚固段17.5m。
二、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J50300-2001)。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6、《锚索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三、工程地质条件3.1 地形地貌本项目路线所经地区地貌属于珠江三角洲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区,地势起伏较大。
道路起点为现有规划滨河路,路线向南延伸于K0+215 处与规划支路一相交,于KO+650 处与规划支路二相交,于K0+880 处与南大干线相交,于K1+400 处与规划三路相交,终点于兴业大道,终点止于桩号为K1+742.31m,路线全长约1742.31m。
道路沿线基本为现有农田、耕地、丘陵、村民住宅区。
3.2 地下水位沿线地下水位埋藏变化较大,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为 1.20~3.90m(标高为5.96~23.69m)。
3.3 地下水类型本线段位于三角洲地区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区,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层,水量受砂层厚度及分布影响较大,水量一般,在松散填筑土之中亦有少量上层滞水。
本类型地下水含水层(细砂层)的上部常有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淤泥质土层)覆盖,因此,第四系孔隙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为主,次为侧向动力补给,邻近河涌、鱼塘的地段,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互为补给排泄关系。
3.4 岩土地层结构及其特征根据钻探揭露,沿线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坡积层(Q4dl)、第四系残积层(Qel)。
其岩土层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描述如下:3.4.1 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1)填土:主要为素填土。
①素填土:灰黄色、黄褐色,湿,稍压实,填料以岩石风化土为主,含少砂土及碎石。
根据现场调查,K0+000~K0+800 段素填土堆填时间已超过 5 年,主要为人类农业活动而产生的填土。
K0+800~K1+742 段原来为山沟,后来由周边建筑工程平整场地、修建临时施工便道而产生的土料堆填而成,填料主要为混合岩的风化残积土,堆填时间约2 年,堆填后稍经压实。
该层钻孔均可见,层厚度0.40~9.60m,平均2.72m。
3.4.2 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②粉质粘土: 黄褐色、红褐色,稍湿,硬塑,坡积而成,土质不均匀,夹少量砂岩碎块。
ZK2~ZK14、ZK29~ZK32 钻孔可见,层厚1.30~3.80m,平均2.49m,层顶标高8.17~25.59m,层面埋深0.40~0.60m。
3.4.3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③1 细砂:灰黑色、灰色,松散,含较多淤泥质土,分选性差。
仅ZK1、ZK15~ZK17 钻孔可见,层厚0.60~3.20m,平均1.83m,层顶标高3.83~16.87m,层面埋深2.30~4.70m。
③2 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白色,湿,硬塑,粘性一般。
仅ZK19~ZK22 钻孔可见,层厚5.00~5.70m,平均5.30m,层顶标高9.95~11.58m,层面埋深3.60~6.50m。
3.4.4 第四系残积土层(Qel)④砂质粘性土: 黄褐色、红褐色,稍湿,硬塑,混合岩风化残积而成,遇水易软化,局部为粘性土、砾质粘性土、粉质粘土。
钻孔均可见,揭示厚度1.30~9.00m,层顶标高3.23~22.49m,层面埋深1.70~11.50m。
3.4.5 风化岩层(PZ1)⑤全风化混合岩: 暗红色、黄褐色,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夹少量强风化岩碎块,遇水易软化、崩解。
除ZK19~ZK22 外,其余钻孔均可见该层;揭示厚度2.40~11.50m,层顶标高-4.97~18.59m,层面埋深4.30~13.50m。
四、锚索施工要求4.1锚索总体施工要求1、本工程预应力锚索钻孔截面为φ150,锚索采用φ15.24mm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制作,钢绞线强度为fpk=1860MPa。
锚索锚具采用15.2-4型。
2、锚索倾角为30°,水平间距2.0m,孔径0.15m,自由段7.0m,锚固段17.5m。
3、锚索施工锁定张拉力详见《锚索大样图》剖面要求。
4.2锚索具体施工要求1、施工前应对工程原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检验,并应出具有效的检验报告。
且在确认所有锚索质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
2、锚索施工阶段之前,应根据实际选取3根锚索进行钻孔、注浆、张拉及锁定的试验性作业,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及施工工艺设备的适应性,具体要求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试验最大荷载为1.4倍标准值。
3、钻孔机具应根据土层情况和锚索孔参数(深度、直径等)选取,可选用合适的地质钻机或专用锚索钻机等,钻进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干钻或湿钻等。
4、锚索钻孔应遵守下列规定:⑴钻孔前,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孔位,并作好标记。
⑵锚孔水平及垂直方向孔距允许偏差为±50mm,钻孔角度允许偏差为±3°,钻孔底部偏离轴线的允许偏差为锚索长度的3%。
⑶钻孔过程中,要求全套管跟进。
若遇易塌孔的土层,宜采用泥浆循环护壁。
清孔完成后,应迅速拔出钻杆,安放锚索索体,对于湿式钻孔要用水清孔,直至流出清水为止。
⑷锚索施工采用机械成孔并宜采用跳打,全套管跟管钻进工艺,自由段成孔直径φ150mm。
锚索锚固段需采用扩大头锚索施工工艺,锚固段均为扩大头,采用机械扩孔法施工,扩孔有效直径不小于400mm;钻孔记录应详细、完整,确认索体长度。
5、锚索索体制作应按施工图进行,并符合下列规定:⑴下料长度应考虑锚索的成孔深度、腰梁、台座的尺寸以及张拉锁定设备所需的长度。
⑵锚索索体制作前应清除表面油污及锈膜。
⑶锚索索体材料为钢铰线及高强钢丝时,严禁存在接头和使用焊枪断料。
⑷索体自由段应涂润滑油和外包塑料布或套塑料波纹管,并应扎牢。
⑸沿索体轴线方向每隔2.0m应设置一个定位支架,索体的保护层不应小于20mm。
6、锚索索体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锚索索体安放前应检查索体制作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检查其各部位是否牢固。
⑵安放锚索的索体时,应避免索体扭转、弯折及部件松脱。
⑶注浆管宜放置于索体中心,随索体一同放入孔中,注浆管端部距索体端部宜为50~100mm。
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及端头应密封,锚固段2米打1个孔,将孔用胶带缠绕。
保证一次注浆时浆液不进入二次注浆管内。
⑷锚索中索体设计长度L为锚索末端至张拉端腰梁垫板面之间长度,钻孔深度=L+500。
⑸索体安放时应防止注浆管被拔出;若注浆管被拔出的长度超过500mm时,应将索体拔出,修整后重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