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复习

电子政务复习

电子政务: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实际、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1 优化政府工作流程 2 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 3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 4 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 5使政府服务能力增强 6 政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办公手段不同 2,行政业务流程不同 3,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

(具体如表格:第一列,事物处理方式,政府机构存在形式,政务办理时间,政府组织结构,政务办理方式,政府管理方式,政府生效标志,政务处理程序,政府工作重心,政府主要议事方式,政府决策参与范围,第二列,物体实体存在,严格时间限制,金字塔型垂直分结构,面对面,集中管理,公章等,前后串行作业,以管理、审批为中心,会议等,主要集中在政府内部,第三列,网络虚拟化存在,7*24小时方式,网络型扁平化辐射结构,跨越地理限制,分权管理,数字签名,协同并行作业,以服务、指导为中心,网络会议、讨论等,政府内部与外部相统一)办公自动化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技术保证。

电子政府是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电子政府实质上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适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同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虚拟政府,其功能有:1,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精简机构和简化办事程序,大幅提高效率;2,为公众、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3以政府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

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的外在表现,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的实际内容。

国外电子政务产生的背景:1,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信任危机;2,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3,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官僚制的政府形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信息化得政府提供了可能。

中国电子政务的产生背景:1,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能要求3,电子政务建设是中国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的必能要求4,电子政务建设是发展信息产业,拉动内需的必能要求。

电子政务的功能:1,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2,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决策能力;3.节约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4,促进政府政务公开与廉政建设;5,密切联系群众,构建和谐社会。

电子政务的模式: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3,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4,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三金工程:1,金桥工程;2,金关工程;3,金卡工程。

(信息化基础、海关、电子货币)十二金工程:1,办公业务资源系统;2,金宏工程;3,金税工程;4,金财工程;5,金审工程;6,金盾工程;7,金保工程;8,金农工程;9,金水工程;10,金质工程。

三网一库:即机关内部办公网络、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两网一站四库: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是指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移动电子政务:又称移动政务,主要是指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机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PDA、Wi-Fi终端、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

第一代移动电子政务技术以短讯为基础;第二代移动电子政务系统采用基于WAP(无线应用协议)技术的方式;第三代移动电子政务系统融合了3G移动技术智能移动终端,VPN数据库同步,身份认证及web服务等多种移动通信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的前沿技术。

关键技术:移动中间件 J2ME 无线应用协议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特征:1,组织模式:组织模式是中央到地方,在一个城市里一区一办事处一居委会构成,在农村则有县一乡镇一村委构成,形成边界分明的层级结构。

2,地域模式:地域模式是按照自然人居住地,进行行政性划分,居委会、村委会作为行政管理最后一个层面。

3,管理的对象和职能:管理对象是自然人与企业法人。

管理职能包括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等,内容包罗万象且全面管理。

管理的形式以条条直接管理为主,不注意发挥块块与横向的管理积极性;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行政命令、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1,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职能转变滞后;2,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低下、缺乏监管;3,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不畅。

电子政府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特征:1,服务;2,整合;3,交互;4,开放;5,知识化;6,全球化。

电子政府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1,电子政务对行政组织结构的影响;2,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手段的影响;3,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影响;4,电子政务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影响。

服务性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权力本位的指导之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的意志组建起来,承担服务责任、履行服务职能的政府。

服务导向的电子政务:就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把企业和公众作为客户,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

而绩效评估是对绩效进行评定划分等级,以期改善政府行为绩效和增强控制的活动。

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与责任政府、公平政府、廉洁政府、公益政府、廉价政府和法治政府学理相连。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运用政府绩效目标、绩效信息、绩效激励、绩效合同、绩效成本、绩效程序、绩效规制、绩效申诉和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

电子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1,实时反映指标进展,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时依据;2,动态反映工作现状,对责任单位及时做出评价;3,全面反映发展水平,对数据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在绩效目标进度的驱动下,实现政府管理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整合硬件资源,建设一体化平台;2,整合应用系统,实现一网式办公;3,整合政务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政府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时,为实现行政目标,履行行政职能所进行的体现政务活动规律的一系列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政府业务流程的特性:1,约束性;2,确定性;3,稳定性;4,可操作性;5,便利性。

回顾我国30年来的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的,关键是改革的流程一直按自上而下的程序进行;2,我国在体制改革的问题是围绕大政府、小政府在做文章;3,在职能的转变上,我国围绕管还是不管,管多的问题在划界限。

政务流程重组对行政改革的影响:工作方式的改革,组织结构的深入,政府职能与功能的重塑和转型。

流程重组将使集权式的管理体系过渡到交互式、网络化的扁平管理体系。

电子政府的建立对转变政府运行机制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组织结构的调整,2,组织机构设置理念的调整;3,政府动态网络机构的建立。

流程重组实现政府组织转型,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绩效,并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

政务内网软件平台:1,J2EE技术平台;2,技术平台;3,Lotus Notes技术平台。

Lotus Notes 具有以下特点:1,是工作流自动化和群件产品,提供工作组用户的协同工作,并模拟日常办公过程;2,具有跨平台特性,可在Windows NT、UNIX、IBM S/390等操作系统上运行。

3,提供先进的文档数据库技术,电子邮件体系,工作流自动化开发及标准的Web应用服务器;4,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性能,包括高可靠性,高伸缩性,易于管理,高效复制和移动计算,支持快速实施等。

办公自动化(OA)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使人们的一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室工作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

电子公文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档案管理,P110,发文流程,信访流程图P111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核和行政批准的合称。

行政审核又称行政认可,其实质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行为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认可、实践中经常表现为盖公章;行政批准又称行政许可,其实质是行政主体同意特定相对人取得某种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实践中表现为许可证的发放。

行政审批是目前政府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行政审批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向网上审批方式过渡。

行政审批分为独立式审批模式、并联审批模式、串联审批方式、混合审批模式四种。

传统行政审批的主要弊端:1,审批过程出现暗箱操作,政务难以公开;2,手段落后,效率低下;3,互相推诿,难以沟通;4,缺乏监督,损害形象;5,制度软化,容易出错。

网上行政审批流程可表示为:用户网上注册、登陆、项目咨询、项目申报、等待审批、网上结果查询。

网上行政审批意义:网上行政审批是利国利民、造福公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政府的定义:政府是指社会公共权力,狭义来讲,政府是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政务:指政府的事业性工作,即行政事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

政务信息定义为:政务信息是反映政府工作运转情况以及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所需要的信息。

政务信息包括如下两个组成部分。

1,政府自身产生的信息,称为内生信息,如政府颁布的各种条例、规定、办法、章程、命令、指示、批复、方案、通告、通知、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2,群众从外部获取的与政府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称为外生信息,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群众信访、社会调研信息等。

“内生”与“外生”政务信息的产生主体不同,作用对象也不一样。

“内生信息”是在履行政府职能时产生的,其主要作用对象是广大民众;“外生信息”的产生主体是政府系统之外的其他个人、组织及社团,为行政决策之用,其利用者是政府。

政务信息管理的内容:1,政务信息管理人员的配置与培训;2,办公自动化系统;3,政务信息的公开和保护;4,政务信息的共享和服务;5,政务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政务公开: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开其行政事务,强调的是行政机关要公开其执行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都属于办事制度层面的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