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作者:————————————————————————————————日期: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型操作例谈)(二)精品指导课精品指导课即精读课文指导课。
这是一种老师们都熟悉的课型,大家研究得比较多。
杏园小学(王晓群执教)在研讨这节课时,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实现一课一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要的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光。
2、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重点体悟拟人手法的妙处,并习得拟人手法,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要的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光。
2、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体悟拟人手法的妙处,并习得拟人手法,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
看老师写课题。
来,咱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中的画面1、同学们,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在前6个自然段,作者在每一段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比如老师用这样抓关键词的方式从第一段中概括出了一幅画面:瓜藤攀檐图。
2、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你也试着用这样抓关键词的方式找出其他的画面。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抓住了段落的描写对象,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就把一篇长长的文章读成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三、再读课文,描绘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的美好1、同学们,在这几幅画面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你,把对应的段落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完之后,可以在段落的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待会儿,咱们交流交流。
在这几幅画面中,我最喜欢图,从文中的这一句(几句)话中我感受到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3、同学们,你们看,咱们抓住了关键词句,就能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请把你的感受再次送到段落中,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
4、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乡下人家?(PPT)_____________的乡下人家5、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他用了什么方法,你读出来了吗?四、习得拟人写法(一)学生自主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ppt出示)(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有哪些句子用了拟人手法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画下这些句子。
(PPT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2、读一读这些拟人句,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结合着具体的句子谈一谈。
3、相机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体会拟人的好处,4、补充其它拟人的句子,现代诗、古诗中的拟人写法,丰富学生的积累。
5、读了这么多拟人句,那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写好拟人,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相机板书:细观察抓特征找联系融情感写新颖6、实践拟人写法,课堂小练笔。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领略了那一幅幅独特、迷人的田园生活画。
同时,也学习了一种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表达方法——拟人。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用上咱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记录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你会发现,生活会因表达而更生动。
课下,推荐大家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这三篇文章。
继续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品味拟人手法的奥妙。
教师分环节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单元导读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必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之类的教学。
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略去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和学习生字词系列任务。
四年级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此处交给的方法是抓关键词,从学生表现看,初步掌握了这样的方法。
把品读内容的要求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
观察5位学生发现,学生有动笔批注的习惯,都能在书上勾勾画画,4位写出了“这一句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样的批注,但句子过于完整,影响批注的速度,平时需要指导。
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努力跳出琐碎分析的框子,比较简洁、利索,但是对优美语言的感情朗读少了一些,对语言感受、积累的过程不扎实。
拟人的手法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也基本会用了。
所以此处很顺畅。
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拟人句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个思路是好的。
但是限于学生的语感能力,这种概念化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课堂练笔是把一篇写景的例文修改得更美。
在前面指导的授意下,学生努力加入拟人写法,有的不免生硬。
总结点评:本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楚,特点比较突出,有了不少大胆的尝试。
1.按照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课文内容学习简洁,也比较高效。
2.遵循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教学过程看,效果明显。
3.努力体现一课一得,关注表达形式,体现语文的训练意识,同时注意引进课外资源,课堂容量大。
问题:1.对课文内容减少分析是对的,但是对那些的优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言,还是要做一点品读的功夫,品出用词、用语的精妙,品出作者的感情,并注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将这种感情进一步体会、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语言。
2. 本课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抓了拟人句的认识和使用,抓得很准,也做足了功夫,设计是很精心的,但是从课堂表现看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拟人句这种表达方法学生早已熟悉,如何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值得推敲。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进:一、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拟人手法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画下这些句子。
(PPT 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2.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
(1)读一读,怎么看出是拟人的写法?(拿出笔,圈出“探”字)(2)表演春笋“探”出头,想象看到什么?什么心情?——春笋就像顽皮的孩子,多可爱啊!(3)读出对春笋的喜爱。
4.(1)读一读文中其它拟人的句子,体会出什么?(2)拟人的手法古今中外作家都喜欢用。
(补充现代作家和古诗中的拟人语句,读一读,看看是把什么当人来写了。
)(3)看生活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广告语,一读而过)5.教师小结拟人的好处。
6.拓展阅读,默读《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
能读几篇读几篇,看看这些文章用了什么写法,画下来。
我读了,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发现文中用了的手法。
小组交流。
个别汇报。
对比、比喻、拟人本课都用的很好。
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主要通过品读“悟”出来。
补充的内容不一定给学生很多,但要典型,体现层次性,并让学生留下印象。
学生对拟人的认识已经得到一些升华,但真正用好并不容易,当堂练笔学生未必能写出更生动的拟人,反而容易让拟人泛化。
其实,一篇文章之所以为读着喜爱,常常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巧妙运用。
因此,此处采用拓展阅读加深认识。
根据时间和内容让学生选读。
(三)整合阅读课整合阅读课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采用整合的形式,一节课指导学生学习二篇以上的课文。
整合阅读课主要适用于略读课文,部分不需要重点处理的精读课文和少量文质兼美的丛书、读本文章也可以采用整合阅读的形式。
整合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可有三种:1.“一拖几”阅读:即一篇文章为重点,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得出一种学习方法,或发现一种表达特点,或体会出一种感情、思想,然后推及到另外一篇或几篇文章,学生当堂独立阅读,教师检查点拨。
2.“平行”阅读:即对2篇或2篇以上文章,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或设计出阅读提纲,学生逐篇阅读。
各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3.“递进”阅读:即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先阅读结构或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篇目,获得内容上、写法上或情感上的启迪,再阅读内容或情节复杂、语言较为深奥、含蓄的文章,加深认识和体验。
4.“交叉融合”阅读:即针对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选取其内容或表达或阅读方法相同或相近之处,适当打破文章结构,进行有分有合的交叉阅读,实现融会贯通。
育成小学(原临沂大学附小)承担该课型教学,密浩老师执教。
他们研究采用的是交叉融合阅读的方式,阅读教材《牧场之国》、《麦哨》两篇略读课文。
以下为设计教案:《牧场之国》《麦哨》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2、感悟文章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学难点是会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写片段。
《牧场之国》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教学准备:语文教师语言一定要干净利索、流畅,不要说半句停半句。
抓住典型语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法对略读课文是比较有效的。
文章有自己的表达形式,诗歌也有自身的表达要求。
不要轻易改变文章叙述方式。
这种泛泛交流,在一个层面上,学生容易陷入空谈,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老师犯了一个青年老师常犯的错误:课文自身读得不到位,变换形式没有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组照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共同点?点题:牧场之国麦哨(板书)二、自学交流交流自主学习单说说《牧场之国》写了什么?给你留些什么印象?(学生把印象写在黑板上)《麦哨》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三、走进《牧场之国》,体会独特风光。
1.投影第二段。
生读。
最喜欢哪句话?丝绒般的给你什么感觉?读出不同的感觉。
梳理学法: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2.用“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的方法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先自己读好,然后4人小组交流收获和感受。
小组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第三自然段。
教师将这一段改成了一首小诗……请学生读一读。
第二小组采用一人一句的方式朗读。
交流其他句子。
“真正的荷兰”让你体会到什么?老师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诗(师读)交流《麦哨》一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五、推荐阅读《家乡的小河》密浩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可以认为是交叉融合式的整合阅读,选取的整合点是抓印象深刻的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读出感情。
应该说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
问题:1.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表达、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不够,这其实还是教师教学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学习,重视课堂效果,重视形式的新颖,因此课堂表现不扎实。
2.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
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内容,思路模糊表现出课堂缺少底气,语言缺少了启发性、感染力和准确性,课就显得疲沓。
我尝试做这样的调整,供大家参考:一、对照自主学习单,自读课文,完成3个任务: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交流新词意义;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畅;此环节也可以在单元导读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