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概述二、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三、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五、隋朝、唐朝、宋朝时期六、元、明、清时期七、民国时期八、结束语概述纹样,中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花样”和“模样”。
我国的纹样,渊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
我国传统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
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简介纹样,我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花样”和“模样”。
我国的纹样,源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的纹饰,具有一个鲜明特色:从内容到形式,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含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信仰、意志等。
多数具有一定寓意,不是一种无目的的唯美虚饰。
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商周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附丽于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手法独特,结构严谨。
饕餮、夔纹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
造型的夸张、凝炼,装饰上的程式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奴隶社会的文化,以青铜工艺为其主要特征,纹样也最为丰富,当时的陶器、玉器和牙骨器等纹饰,或多或少是受它的影响而发展。
奴隶社会的纹样,由简单粗糙趋于精工成熟,由神秘奇特转向现实奔放,由严峻肃穆变为生动活跃,是我国纹样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时各种图案的构成骨式已基本完备。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
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
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
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装饰格式御用二房连续的带状纹样以取代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
周代早期的装饰大体与商代相似,而后期才形成自己的特点,趋于质朴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纹样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后期则流行蟠虺纹。
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纹样,例如宴乐渔猎攻战纹、水陆攻战纹。
云雷纹回龟纹菱形纹有文字记载是商代。
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
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
其纹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但很快就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国传统图案之一。
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龙纹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
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
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
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
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
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
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
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
”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螭纹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
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
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上。
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战国、秦汉时期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
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
“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
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
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
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
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战国的花纹,写实倾向逐渐替代了前一时期的奇异图案。
新创有金银错纹样和前所未见的漆器装饰。
流行纹饰有攻战、狩猎、龙凤、蟠螭等。
其中以人物纹样最具代表性。
崭新的采桑、渔猎和战斗等新装饰,描写了人民辛勤劳作、人兽搏斗、水陆攻战等生动、激烈的场面。
随着这些新题材的出现,他们创造了一种“绘画式”的不规则(布局上分段、分格处理)新式样,这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新纹样,为战国装饰艺术的独特之处。
战国纹饰,既活泼又规整,带有浓郁的装饰风味和明显的地域特色。
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
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
“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
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
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
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
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汉代官吏服饰瓦当俗称瓦头。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
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纵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
瓦当瓦当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汉代男子深衣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
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
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
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