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教育观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
因此我们在了解他的德育思想之前必先了解他的哲学观。
让雅克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他出生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少年包经忧患,凭自学获得了多种才能。
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创作活动,深思社会问题,终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的。
因此,理解他的包含道德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理论必须同时体会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了解他的政治哲学。
这是研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卢梭的教育教育观点至今影响的当代对于人类的教育
在卢梭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天性哲学是关键。
他的性善哲学给“归于自
然”作了理论基础,他的“归于自然”是性善哲学的应有结论。
卢梭在《爱弥儿》中系统地阐述了性善问题,他肯定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
良心是得自天赋的道德本能,是道德的先天原则。
良心的内容是自爱和他爱。
卢梭说“人类唯一的自然欲望就其厂‘义来说,便是自爱自利。
”又说“儿童第一种情操是自爱。
导源于自爱而养成的第二种情操,便是爱他亲近的人。
”这样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成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卢梭还认为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是生来就有的邪恶,邪恶有的是出于个人理性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想个人利益而漠视公共的利益,从而铁人入歧途,有的出于腐朽社会对天性的戕害,而抵制并消除此两种邪恶对天性的侵蚀,正是要依靠道德教育。
卢梭的人性本善与当时教会的宿罪论是相对立的,教会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本恶的,在教育上把儿童当作生性玩梗,当然要教育诉之权威原则和高压手段。
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便与封建教育展刀:英勇搏斗。
他反对封建教育灌输道德成训的勾当,要求养成善良习行和培养道德觉悟。
这些是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卢梭的教育理论
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通过他的长篇小说《爱弥儿》反映出来的。
卢梭以爱弥儿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一过程,阐明了他的整套教育理论观点。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太操之过急办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
他提出了根据年龄施教的道德教育分期理论,他认为人的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他都不主张开展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因为这时的青年在已经懂得了所有那些关系到自己的个人道德教育后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
这时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
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他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儿童生性本善,这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卢梭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性本善,坚持认为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否认教会的传统的“原罪”谬论,
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的第一欲念是自爱,自然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欲念。
他的这些理论无不与他的天性善哲学观息息相关。
(二)感重于理智是道德教育因素。
他把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安排在十五岁以后。
在这里,我们对他的年龄划分的不科学之处不进行深入探讨,而主要是分析他的实施道德教育的观点。
卢梭认为,到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情发展了,要对他进行道德教育。
这里也涵盖着德育的三方面任务、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卢梭认为,人因为具有善良天性,所队怀有同情之心,爱所有的人,教育就要发展这种博爱的精神。
他反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儿童灌输道德、成规成律,也反对让儿童记忆空洞抽象的道德概念,而要让儿童去观察人类的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亲自了解社会的罪恶,或者观看——切善良的示范,并要适生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为了培养正确的判断,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阅读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传记、从中促成如何区分善恶。
此外,还要通过善行的练习,形成良好的意志。
卢梭的这种以人道主和博爱为中心,注情感因素的道德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各种学说中有褒贬不同的反映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注重认知判断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赞成卢梭的这一些观点,而体谅关心和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更接近卢梭的这一观点。
(三)遵从自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儿童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卢梭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
他认为如果儿童偶尔出现了不良行为也不必训斥惩罚,而应采用自然的方法来惩罚和矫正儿章的不良行为。
例如:儿童把水杯打坏了,成人不要立即给儿童一个新水杯,而应让儿童切实体验到没有水杯对喝水不方便之后,真正意识到自己打坏水杯的行为是错误的,然后再给儿童一个新水杯。
这种方法即所谓“自然后果法”或“自然惩罚法”。
卢梭认为人为的惩戒,是违反天性的作法,事与愿违往往招致儿童的反抗,收不到教育效果。
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不会怨恨他人,容易接受教育,所以直接训斥儿童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自己的过失中尝到恶果的苦楚,记住教训明白事理
当然,遵从自然并非无原则的迁就儿童,使儿童任性放纵,那是对儿童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满足儿童的一切要求,将助长他的贪婪与霸道,导致自居他人的观念,使儿童变的难以管教。
另一方面,对儿童滥施权威、专断强制,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不是造成儿童怯懦就是欺骗,甚至是公开的反抗。
(四)爱国主义教育
在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中,爱国主义教育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很有现实意义。
卢梭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应在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开展,而且还应在儿童入学前和毕业后都持续不断的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祖国公民和爱国主义者。
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他指出十岁应让儿童熟悉祖国的物产,十二岁时熟知一切省区、道路和城邑,十五岁时应使儿童了解中国的历史,十六岁即应懂得国家的法律。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在西方引起过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先前的思想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极强的创造性。
首先,卢梭的性善论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他正确的反映了人性发展的—个方面,因为天性仅是得自遗传的身心素质,谈不上善与恶。
它除可发展为恶之外,也有发展为善的潜能,而且比较地说向善发展应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与其假定人的先天罪犯,因而要强加抑制以致流为禁欲主义以及诉之严酷惩戒,以迫使人盲引顺从而摧毁人性,总不如强调人类发展的积极面,加重正面启发诱导,鼓励人们摆脱被动地位而自动自主的向善。
这一观点对于改革当时压抑天性发展的教育是需要的,不仅如此,对当今犯罪率日益增长社会的人性教育也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其次,他十分强调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
他多次指出“要发现儿童要把儿童当儿童看。
”及“让童年期的儿童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
由于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所致,我国不少家长不顾青少年的自由发展的规律,一味的给子女施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这是违反教育原则的,也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再次,他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与训诫。
这一点在上己详细阐述,在次不在重复。
然而,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同时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特别是他的分期理论,将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极不科学的和有害的。
“自然后果法”的提侣有一定作用,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具有可行性,如果儿童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而某些后果是不堪禁受或不可重复的,因此“自然后果法”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因此,对于卢梭的道德教育我们应一分为二地评价,辨证地看问题,批判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