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端午的鸭蛋》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

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者汪曾祺。

文章通过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流露出的是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更是对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但对民俗的了解还不够,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本研读能力,但是对民俗当中蕴含的情感意味的体会还不易到位,因此,学生情感的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反复的朗读和细心品味重点语句是关键。

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基于教材、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端午的民俗和高邮鸭蛋的特点,体会文章语言上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鸭蛋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品味语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以及鸭蛋带给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关注生活,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部分教法与学法
本文语言文笔生动、妙趣横生,适宜采用以感情朗读为核心的教学法,同时以情境创设、设问引导、评价激励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辅助。

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圈点勾画批注做标记,通过合作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归纳总结和迁移练习巩固、检测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忆端午
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片段《端午节大游行》,的方式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主要内容,又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形式使他们初步感知课文。

听读课文过程中,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1、标出文章中易读错和写错的重点字词,教师并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现。

2、作者家乡的习俗有哪些呢这些习俗中,作者最牵挂、最难忘的是哪个
意图:听读既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又能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为之后的赏析打好基础。

并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第一步,归纳鸭蛋特点,品味语言。

过渡语:设问“汪曾祺家乡的习俗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
“一枚小小的鸭蛋怎么会让汪老如此敬重呢”来引导学生归纳高邮鸭蛋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出示教具——一枚普通的鸭蛋。

让学生阅读并勾画出描写高邮鸭蛋特点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判断教具鸭蛋是不是高邮的鸭蛋呢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文章语言的特点。

例如通过反复朗读并具体模拟“敲”“挖”“扎”三个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

通过想象“吱”,让学生感受到汪曾祺“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功底。

再如把“冒”字换成“流”、“喷”,让学生体会汪曾祺文章用字精当,平淡质朴的特点。

第二步,多种方式朗读,体悟真情
过渡语:“老师出示的鸭蛋可没有高邮鸭蛋的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也不会冒红油。

这样的鸭蛋汪曾祺也遭遇到了。

他在北京吃的鸭蛋就和高邮的鸭蛋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是怎样感叹的呢”引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首先,设问:“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句话该如果重读呢通过重读“什么”,抓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他乡鸭蛋的瞧不起,初步体验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

然后,设问: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汪曾祺对家乡鸭蛋的喜爱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进行赏析。

独立思考2分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点。

例如,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引导学生先反复磨读“哦”和“!”,读出肃然起敬应有的语气、表情,再由学生情景演读。

从而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甚至自豪的情感。

再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此处文言文和白话文自然交融,温文尔雅,颇有风趣。

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朗读和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式来对比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汪曾祺语言的幽默和趣味。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多种方式的“读”来贯穿,经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方能体会出汪曾祺语言的精妙之处和看似平淡背后的情味,即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身为高邮人的自豪之感。

此时在屏幕上呈现一段关于作者一生只在家乡呆了19年的经历,了解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汪曾祺的乡情。

(四)创设情境,说乐趣
过渡语: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一直在介绍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那能不能直接把文章的题目改成《家乡的鸭蛋》呢为什么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第4—6自然段,让学生体悟到作者重点写鸭蛋还是因为鸭蛋给儿时的自己带去了很多快乐。

那么端午的鸭蛋都给儿时的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
首先,选鸭蛋的乐趣采用换词比较法。

把“秀气”和“蠢”换成更通俗的词语“漂亮”和“难看”,学生就能体会出原词的精妙。

然后,设置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第四自然段改变成一段对话,把挑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过程和其中的乐趣呈现出来,这就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亲身体会其中的乐趣。

最后,吃了鸭蛋是否就扔了还可以用它来装萤火虫。

这里单凭赏读都还不能入味道,于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装了萤火虫都可以拿来怎么玩呢让学生在遐想中体会童真童趣。

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鸭蛋带给作者的童真童趣,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而在这个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汪曾祺语言的平淡质朴、饶有趣味的特色也就体会出来了。

(五)拓展迁移,诉真情
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风俗特产让你非常难忘。

(六)作业布置
用一两个细节描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的场景
(这两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师总结: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汪曾祺从一颗小小的鸭蛋中品尝出了生活的滋味,家乡的牵挂,我们也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四部分: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

我的板书重点突出,充满情趣,也表现了内容与语言并重的教学理念。

今天我将这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的生活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