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属与合金的结晶
• 单位截面积内晶粒的平均直径来表示,分 为10级。
• 细化晶粒能使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 韧性等均得到提高——细晶强化。
细化晶粒的常用方法
• 提高过冷度
– 增加形核率;
• 采用变质处理
– 加入变质剂,增 加形核率,降低 长大速率;
• 结晶时附加振动
– 使枝晶破碎,增 加形核率。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 – – –
– – – –
是固态下的相变。 有一定的转变温度; 转变在恒温下进行; 需要有过冷度转变才能 进行; 要产生结晶潜热; 也是一个形核与长大的 过程; 转变发生在固态,因此 需要有较大过冷度; 密度改变→晶体体积改 变→相变应力。
第二节 合金的结晶
合金的结晶
• 与纯金属结晶的差异:
– 温度:纯金属——恒温 合金——变温 – 相:纯金属——一个液相→一个固相 合金——一个液相→多个固相
• 合金Ⅰ(wSn<19%):
温度: T0→T1 T1→T2 T2→T3 T3→T4 组织转变: L L+α α α+βⅡ
• 利用固溶体溶解度随温度下降的这种性质,由于 固态下原子扩散能力有限,析出的二次相不易长 大,可以采用工艺方法,使第二相呈片状,颗粒 状或弥散点状分布在基体上,以提高材料的硬度 和强度——沉淀硬化/析出强化 precipitation strength。 • 如果析出的是脆性相并沿晶界呈网状分布,就会 使合金的塑性大大降低。 • 第二相呈弥散点状分布时,质点间的距离最小, 阻碍位错运动的作用最大,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提高,因而其硬化的效果最好——弥散强化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 自由能差:
ΔG=GS-GL<0
GS:固相自由能; GL:液相自由能。
G( T ) H ( T ) T S( T )
• 晶核的形成——结晶的物质条件:
– 自发形核:过冷条件下,液态金属内自行产生晶核。 – 非自发形核:在液态金属中,依附于杂质(细小的高 熔点物质)而生成的晶核。
和相相对量 是确定的。 • 平衡状态下, 两种成分将 通过原子的 扩散实现成 分的均匀。
• 利用杠杆定律确定两相区中液、固两相在温度t时 的成分及相相对量:
– 杠杆支点为合金原始成分(合金线)与温度线的交点; – 杠杆两端点a、b在成分坐标上的投影x1和x2即为温度t 时液、固相的成分(wL=x1、wα=x2); – 温度t时合金中液、固两相的相相对量:
,C
,C wN wC w w 或 ,C C M 1 ,C ,C
• 在温度略低于183℃时,C合金的成分为wc% (19%<wc%<61.9%),组织组分为 α+(α+β)。 α和(α+β)的组织相对量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固相线 solidus curve:
二元匀晶相图
• 匀晶反应 Isomorphous reaction:
– 合金组元在液相和固 相下均能无限互溶, 结晶时只析出单相固 溶体的反应。
• 匀晶反应→匀晶相图 Isomorphous phase diagram
• 两个单相区:L、α • 一个两相区:L+α • 液相线:acb • 固相线:adb
ΔT=T0-Tn
• 过冷度随金属的本性和纯度的不同以及冷 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 金属不同,过冷度 的大小不同; – 金属的纯度越高, 则过冷度越大。 – 冷却速度越大,则 过冷度越大,即实 际结晶温度越低。
结晶的能量条件
• 结晶的必要条件:
– 过冷度:ΔT>0
• 结晶的充分条件:
• 一些金属,在固态下随 温度或压力的改变,还会 发生晶体结构变化,即 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 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 素异构转变 allotropic transformation。
• 由同素异构转变得到的 不同晶格的晶体称为同 素异构体 isomer。
•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过程是一个重结晶过程。
• 特点:
液相: L mL m bc x x 2 100% ab x2 x1 m m
固相:
ac x x1 100% ab x2 x1
枝晶偏析 dendritic segregatio
• 实际生产中,由于冷却 速度较快,结晶时合金 各相成分来不及充分扩 散达到均匀化,先析出 晶轴部分含高熔点物质 较多,后析出的晶粒外 层含低熔点物质较多, 这种树枝状晶粒内的成 分不均匀现象称为枝晶 偏析/成分偏析。
• 晶核的长大:
– 晶粒呈平面状长大(纯金属,且过冷度很小) – 晶粒呈树枝状长大(生产中常见)——枝晶
• 散热方向
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 •
N 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目: ZV 0.9 G
3 4
N 单位面积中的晶粒数目:ZV 1.1 G
1
2
– N——形核率 – G——长大速率
• 结晶过程:
温度变化→组织转变 T0→T1: L T1→T2: L+α T2→T3: α
• 结晶过程中,液相L和固相α的成分和相相对量并 不确定,而是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 剩余液相成分沿液相线变化: L1→L2→L3 – 已经结晶的固相成分沿固相线变化: • 温度一定时, 两相的成分 α1→α2→α3
组织转变
L L+β (α+β)+β ( α+β)+β+αⅡ
• 亮白色卵形为β 固溶体,黑白相 间分布的为(α+β)共晶体,初晶 β 内的黑色小颗粒为α Ⅱ固溶体。
合金的相组分与组织组分
• 平衡状态下,合金中相组分和组织组分的相对量 同样可以用杠杆定律来确定。 • 注意:
– 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两相区或两种组织组成区。
• 若室温下C合金的成分为wc%(wc%<19%),相 组分为α+β。α和β的相相对量为:
,C
m ,C wG wC mC wG wF m ,C mC wC wF wG wF
,C
,C wG wC w w 或 ,C C F 1 ,C ,C
• 若室温下C合金的成分为wc%(19%<wc%<61.9%), 相组分为α+β。α和β的相相对量为:
,C
m ,C wG wC mC wG wF m ,C mC wC wF wG wF
,C
,C wG wC w w 或 ,C C F 1 ,C ,C
• 理论结晶温度T0:
– 纯金属液体在平衡条件 下结晶的温度。
• 平衡条件:
– 无限缓慢的冷却条件即 可视为平衡条件。
• 过冷度(degree of supercooling):
– 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tru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与理论结晶温度 (crystallization point)之差:
• 若室温下C合金的成分为wc%(wc%<19%),组 织组分为 α+βⅡ。α和βⅡ的组织相对量为:
,C
Ⅱ ,C
m ,C wG wC mC wG wF mⅡ ,C mC wC wF wG wF
,C wG wC 或 Ⅱ ,C wC wF Ⅱ ,C 1 ,C
• 相图是研究合金结晶过程的重要工具。
– 利用相图,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成分的合金在 不同温度下的相组成和组织组成情况,以及在 温度转变时可能发生的转变等。
• 用途:
– 冶炼 – 铸造 – 锻压 – 焊接 – 热处理
二元合金相图
•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 配制二元合金系; • 测出各种合金的冷却曲 线,找出其特征点(转 折点或平台); • 画出温度—成分(质量 分数)坐标系,标出每 种合金的特征点温度; • 将相同意义的点连接成 光滑曲线(相界线, Phase boundary); • 在各相区里填写相应的 “相”名称。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分析
• 冷却过程中,当液态金属的温度到达结晶温度 时,由于结晶潜热的释放补偿了散失到周围环 境的热量,所以在冷却曲线上出现了平台。 • 平台延续的时间就是结晶过 程所用的时间; • 平台所对应的温度就是结晶 温度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 结晶潜热(crystallization latent heat): – 金属结晶时从液相转变为固相放出的热量。
• 合金Ⅲ(亚共晶合金) 19%< wSn<61.9%
• 黑色树枝状为初晶α 固溶体,黑白相间 分布的为(α +β )共晶体,初晶α 内的白 色小颗粒为β Ⅱ固溶体。
结晶过程分析
• 合金Ⅳ(过共晶合金) 61.9%<wSn<97.5%
• 温度变化
T0→T1 T1→T2 T2→T2' T2'→T3
• 组织组分为 α+(α+β) +βⅡ ——不能用杠杆定 律计算组织相对量。
• 在温度略低于183℃时,C合金的成分为wc% (19%<wc%<61.9%),相组分为α+β。α和β的相 相对量为:
,C
m ,C wN wC mC wN wM m ,C mC wC wM wN wM
合金相图 alloy phase diagram
• 表示金属的相结构和状 态随成分(质量分数) 和温度的情况发生变化 的示意图,称为合金相 图,简称相图。 • 由于合金相图是在平衡 状态下建立的,所以也 称为平衡状态图。
• 平衡状态 equilibrium state:
结晶时过冷度趋近于0,即加热/冷却速度极为缓慢的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