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1.判断正误。

(1)草原地区降水较少。

(√)(2)降水稀少地区都形成荒漠植被。

(×) 2.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 ) A .亚欧大陆内陆 B .北美大陆内陆 C .非洲大陆内陆 D .澳大利亚大陆 答案 A解析 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陆。

3.说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提示 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任务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

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

(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 (1)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左图为人工植被,右图为天然植被。

(2)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3)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经济林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逐渐形成垂直结构。

(4)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1.植被的分类01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根据人类影响程度□根据植物群落类型森林、□02草原、荒漠2.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热量和水分对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

3.自然环境对植物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被,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域中,形成水生植物,如莲花等,叶子硕大,根系不发达。

(2)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地区,形成旱生植物,如骆驼刺、仙人掌等,叶片细小,根系发达。

4.植物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自然环境长期的依赖作用,使植物产生某些适应性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使植物能够指示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因而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如树冠可指示风向,根系发达可指示干旱环境,植被茂密可指示温暖湿润环境等。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属于( )①天然植被②人工植被③草原④荒漠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关于图示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根系发达B.高大繁盛C.茎叶退化D.旱生植物科学思维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荒漠广布,生长有少量的耐旱植物;图示植被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第(2)题,图示植被生长在沙漠地区,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小,茎叶退化。

[答案] (1)C (2)B提升运用能力图甲为某地景观图,图乙为旗状树冠图片。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图甲—天然植被B.图甲—草原C.图乙—人工植被D.图乙—森林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甲为人工植被;图乙为天然植被,为森林。

2.造成图乙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不均B.地形崎岖C.风力作用D.人为砍伐答案 C解析旗状树冠的形成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任务探究森林《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15》显示,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0.6%。

截至2017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目前森林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刚果(金)。

下图为森林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图示六个国家主要的森林类型。

(2)与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类型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3)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植被的差异及成因。

[成果展示] (1)俄罗斯和加拿大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美国和中国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巴西和刚果(金)以热带雨林为主。

(2)多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俄罗斯和巴西,俄罗斯纬度高,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我国纬度跨度大,水热地区差异大,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森林类型。

(3)我国北方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板根亦称“板状根”,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

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进土壤,执行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撑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板根主要出现在(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2)我国板根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 )A.云南西双版纳B.江西井冈山C.陕西秦岭D.福建武夷山科学思维森林的特征及类型的判定方法第(1)题,水热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易出现板根。

第(2)题,云南西双版纳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答案] (1)D (2)A提升运用能力读某植被景观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枝叶呈针状的原因是( )A.气候寒冷B.气候干旱C.土壤贫瘠D.地形平坦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它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树叶为针状有利于抗寒。

2.此类植被广泛分布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答案 C解析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任务探究草原与荒漠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下图为内蒙古植被类型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判断A、B、C三种植被类型。

(2)描述内蒙古植被的分布规律。

(3)指出影响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成果展示] (1)A为森林;B为草原,C为荒漠。

(2)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3)水分(降水)。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植被带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D.荒漠、荒漠草原、草原(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是( )A.大于300 mm;大西洋B.大于300 mm;印度洋C.小于300 mm;印度洋D.小于300 mm;北冰洋科学思维荒漠与草原区别的分析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

根据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

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第(2)题,丁地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

再从图上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丁地降水在300毫米以上。

[答案] (1)B (2)A提升运用能力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类型是( )A.针叶林B.草原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故该植被是草原。

2.四川省该类植被主要分布在( )A.四川北部B.四川南部C.四川西部D.四川东部答案 C解析该植被为草原。

四川西部位于青藏高原,草原分布较广。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83~84页活动]思路点拨 1.根据校园面积大小和树木多少决定调查方式。

校园面积大,树木数量多,宜选择小组合作;校园面积小,树木数量少,可选择个人调查。

2.室内整理并按植被类型进行归纳。

3.合作探究自然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分小组调查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树木的生长习性。

(2)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树木的生长习性,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探究因地制宜的意义。

成果展示略。

[教材第85~86页活动]思路点拨 1.(1)支柱根和板状根:使红树林生长极其稳定,可抗大风的侵袭。

(2)呼吸根:提高呼吸能力,使红树木可生长于水下等相对缺氧的环境。

(3)胎生:有利于在海上生长。

(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适宜在高盐分环境中生长。

2.根据其生长习性、环境条件分析,从生命生存、保护海岸、保护陆地、净化海水等方面分析。

成果展示 1.(1)可在沿海地区生长,适应大风的环境。

(2)可扎根于水下。

(3)长期生存在海上。

(4)适应海水环境。

2.(1)保护海岸: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

(2)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3)促淤造陆:红树林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4)其他作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