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涪江东南片区两区同建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南环线)建设工程预应力张拉方案编制单位: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6 年月目录1.编制依据 (3)2.工程概况 (4)2.1 工程概况 (4)2.2 设计概况 (4)3.施工组织 (5)3.1施工人员配置表 (5)3.2主要机具配备表 (5)4.预应力施工 (6)4.1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6)4.2张拉前准备 (6)4.3张拉工艺 (7)4.4真空灌浆工艺 (12)5.安全管理文明施工 (16)5.1安全管理机构 (16)5.2安全技术 (16)5.3安全管理 (16)5.4文明施工 (17)6.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协调 (17)7.质保体系及措施 (18)7.1保证体系 (18)7.2质量保证措施 (18)8.安全保证措施 (19)9.雨季、夜间施工措施 (21)8.1 雨季施工安排 (21)8.2 夜间施工措施 (21)9.夏季高温施工措施 (21)9.1 夏季高温施工准备工作 (21)9.2 夏季施工技术措施 (22)10.现场文明施工及环境设施保护措施 (23)10.1 文明施工 (23)10.2 环境保护措施 (24)1.编制依据(1)江油市涪江东南片区两区同建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南环线)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补遗书和本公司投标文件;(2)江油市涪江东南片区两区同建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南环线)建设工程让水河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3)国家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规程、建筑法规及规章制度,行业规定,检验评定标准、标准图集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2]202号)《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4)我公司技术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装备能力;(5)我公司三标一体化质量体系文件;(6)施工现场实际踏勘、调查资料。
2.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本桥为跨越本项目范围内的让水河而设,具体设置情况为:K0+880.0 让水河大桥:全长176.08m;全宽33.75m。
上部结构采用7×25m 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简支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用桩接盖梁式桥台。
梁板用在范围:让水河大桥。
2.2 设计概况(1)、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
(2)、设计荷载:城-A 级。
(3)、设计洪水频率:1/100。
(4)、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5、桥梁横断面:2.5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3.75m (车行道)+1.25m(隔离带)+3×3.75m(车行道)+2.5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33.75m。
(6)、设计通航标准:无通航要求。
(7)、设计行车速度:60km/h。
(8)、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 年。
(9)、桥梁设计使用年限:100 年。
(10)、结构重要系数:1.1,环境类别:Ⅱ级。
3.施工组织3.1施工人员配置表3.2主要机具配备表4.预应力施工4.1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4.2张拉前准备4.2.1钢绞线下料(1)用钢管和扣件把成卷的钢绞线夹紧,找出钢绞线的内圈线头,把线头抽出,人工在前面拉,开始放钢绞线;(2)用50米长的软尺量好下料长度,用粉笔做记号;(3)用砂轮切割机切断,不得用电弧和氧气、乙炔切割;(4)钢绞线堆放处应有防污染、防锈蚀措施。
钢绞线下料场地应平坦,下垫方木或彩条布,不得将钢绞线直接接触土地以免生锈,也不得在混凝土地面上生拉硬拽,磨伤钢绞线;并防止沾染污泥、油脂等降低粘结力,下料长度误差控制在±20cm。
(5)需要挤压的钢绞线用ZB4-500型泵和GYJA挤压机进行挤压;油压不得小于28MPa;(6)下好料的钢绞线按筋束位置编号,以防将钢绞线打乱;如不能立时穿束,则需用防水雨布盖好。
(7)钢束下料长度=钢束设计长度+张拉操作预留长度+固定端挤压长度+下料误差。
4.2.2钢绞线穿束(1)穿束前,钢绞线头包好,以免穿束时刮坏波纹管。
(2)用人工在一端人工推送穿束,或者用小型卷扬机拖拉整束穿束;还有用穿束机一根一根穿束。
(3)穿好的孔道露出的钢绞线,用塑料薄膜包好。
(4)也可以在铺管前先将钢绞线穿出波纹管内,再抬上设计位置进行标高调整及固定。
4.3张拉工艺4.3.1智能张拉机具的选用及校正a.智能张拉千斤顶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
拆修更换配件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
根据本桥的张拉钢绞线根数为4根和5根,张拉时采用SPT250智能千斤顶。
b.压力表的正常允许使用范围,在静载下不应超过测量上限值的75%,在动载下不应超过测量上限值的67%,最低测压值一般不应低于上限值的25%,表壳直径不小于150mm,表压力精度应选用 1.0或1.5级防震型压力表。
压力表应与张拉千斤顶配套使用,油压表每半年随配套顶送法定计量部门校验一次。
c.智能泵站:根据所选的千斤顶的最大张拉力及额定油压,配备相应的智能泵站,该桥采用配套的SPT1B2D型智能泵站。
4.3.2安装锚具、夹片等a.安装锚具前先检查锚垫板上气孔是否通畅,若不通畅则先疏通,检查预应力管道中是否有漏浆粘结预应力筋的现象,如有应予以排除。
然后将钢绞线上所附杂质清理干净再行安装,锚杯应与锚垫板止口对正。
b.锚杯装好后,安装夹片,不得使用旧夹片或牙纹锈蚀夹片,安装时同步检查每片夹片牙纹是否完整。
夹片安装后要齐平,必要时用专用工具轻敲,但不得重敲把夹片损坏。
c.装上限位板,注意与工作锚杯孔位准确对正(有些孔数的锚杯由于无法平衡布孔而导致具有方向性,对不正张拉时容易损坏夹片),由于钢绞线直径存在公差,可根据张拉的实际情况调整限位尺寸,在刻伤钢绞线(限位板浅)与夹片回缩量过大(限位板深)之间取得合适的限位尺寸。
4.3.3张拉a.千斤顶的定位安装①在锚杯上套上相应的限位板,根据钢绞线直径大小确定限位尺寸。
②装上智能张拉千斤顶,使之与智能泵站相连接,千斤顶应用倒链等固定,保证与限位板紧贴正对。
③装上可重复使用的工具锚板。
装上工具夹片,夹片表面涂上退锚剂或采取其它方便退夹片的措施。
4.3.4预应力张拉程序4.3.4.1当现浇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后,即可进行张拉。
张拉时的强度以现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的试压报告为准。
4.3.4.2 张拉时,应尽量保证张拉的合力作用线处在构件核心截面以内,以防构件截面产生过大的偏心受压和边缘拉力。
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张拉。
、张拉按顺序应从中线向两侧对称进行。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双控,具体方法按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执行。
预应力钢束张拉的控制应力伸长值见具体设计图。
单根钢绞线张拉锚下控制应力为0.75fpk=1395Mpa。
张拉以应力进行控制,以钢束伸长量校核。
各钢束伸长量为N1:16.75cm,N2:16.75cm,N3:16.79cm,N4:16.96cm,锚具的安装应严格按预应力张拉要求执行。
钢束采用两端对称张拉,张拉顺序为N1→N4→N3→N2 号钢束。
4.3.4.3预应力智能张拉过程中,以力值为控制对象,伸长量作为校核量,实现双控目标。
通过压力变送器、位移传感器实时测量数据,并实时反馈到控制系统,根据每台张拉设备的张拉力值和钢绞线的伸长量,实时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分析结果将控制指令传递给张拉设备实时调整张拉速度,实现张拉力及加载速度的实时、精确控制。
控制系统还根据预设定的力值和张拉步骤发出指令,自动完成整个张拉过程,实现一键张拉。
为了防止预制梁上拱过大,及预制梁与桥面现浇层由于龄期差别而产生过大收缩差,存梁期不超过90d,若累计上拱值超过计算值10mm,应采取控制措施。
不同存梁期上拱值(计算值)见下表(表中各位移以向上为正,反之为负):存梁期上拱值及反预拱值设置表单位:mm梁201.36a、表中反预拱度建议值考虑竖曲线的影响,竖曲线跨中弦切差为19.5mm,故建议不设反拱度,施工时,应根据预制梁实测上拱值修正反预拱度。
b、反预拱度可采用圆曲线或其它二次抛物线。
4.3.4.4 把钢束编号,张拉力值,标定方程输入操作系统,安装好千斤顶和油路管线,启动泵站,开始张拉。
待保压时间按设定值到达后卸压,完成张拉过程。
控制系统操作界面如下所示:4.3.5 预应力张拉其它要求4.3.5.1多余钢绞线使用切割器在距锚具30mm以外的位置切割,严禁采用氧气乙炔火焰进行切割。
4.3.5.2 张拉锚固后应及时灌浆,一般应在一星期内完成,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灌浆,则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锚固装置及钢绞线不被锈蚀。
4.3.5.4 张拉钢绞线时,必须两边同时给千斤顶主油缸徐徐充油张拉,两端伸长基本保持一致。
两端张拉或一端张拉以设计图纸说明为准。
4.3.5.5 张拉完毕,卸下千斤顶及工具锚后,要检查工具锚处每根钢铰线的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
现浇梁断丝,滑丝总数不得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0.5%,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也不得在同一侧。
4.4真空灌浆工艺4.4.1灌浆工艺原理的产生。
4.4.2.2 配合比的试拌及各项指标⑴水灰比:选用水泥浆,不大于0.4。
⑵流动度:用流锥仪测定流动度,在1.725L漏斗中,应在14~18S。
试验结果表明,配合比和水灰比不同,流动度也不同,水灰比越大,则流动度越大。
⑶泌水性:小于浆体初始体积的2%;四次连续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小于1%;拌和后24h水泥浆的泌水应能被吸收。
⑷初凝时间:3~4h。
⑸体积变化率:<10%(24h)(将搅拌好的水泥浆装人玻璃量杯内,在室温下静置3h后测定)⑹强度:按设计要求,达到M40。
4.4.3压浆施工工艺4.4.3.1准备工作①张拉后,孔道应尽早压浆,压浆前,须将孔道冲洗干净、湿润,如有积水应用空压机通气排除。
②张拉施工完成后,要切除外露的钢绞线,注意钢绞线的外露量≥30mm,然后用水泥砂浆封锚头,再连接压浆泵及其它配套设备,并连接牢固、密封不漏气。